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补遗】惜春大观园居所建筑意境探微(本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4期)

(2020-02-20 08:21:32)
标签:

文化

娱乐

分类: 细品红楼
【提要】本文对《红楼梦》中惜春大观园居所的建筑意象进行了深入地探微,揭示出其居所具有多重的建筑意象和象征寓意。《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构思惜春大观园居所时,包含艺术匠心,将其建筑意象和象征寓意交织叠合,相互关联呼应,从而达到了建筑空间与人物情节之间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蓼风轩 藕香榭 暖香坞 轩 榭 坞堡 建筑空间网络 

中国古典传世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其瑰丽的文学语言,在书中塑造出了一座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的典型形象-大观园,这座旖旎的“文笔园林”是红楼人物活动的艺术舞台,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总结当时江南私家园林和京城帝王苑囿创作出来的世外桃源。山光水色花柳繁华的大观园,点缀其间的楼阁台榭、珍玩器物,无不承载着红楼众女儿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怡红院的艳、潇湘馆的幽、蘅芜苑的淡、缀锦楼的寂、秋爽斋的阔、稻香村的朴……大观园几乎每一处,都呼应着居者的性情品质。建筑园林不只是演绎红楼故事的背景和舞台,同时也是书中的重要角色,供红楼女儿驻足凝神,呼吸生长,与她们一同歌哭悲欢。曹雪芹如同一位高超的绣娘,以笔作针,在书中编织起一张密密的建筑园林的空间网络,绣出了一幅灿若锦绣的“红楼”画卷。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作者在构思“红楼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四位人物形象时,是分别以“琴、棋、书、画”这四个古人雅趣来塑造的。这一点可以从“四春”的四个贴身丫鬟的名字看出。
.元春–琴,丫鬟–抱琴
.迎春–棋,丫鬟–司棋
.探春–书,丫鬟-侍书
.惜春–画,丫鬟–入画
相应的,著书者在构思“红楼四春”在大观园中的居所时,从建筑园林的设计上也在呼应着四春的情趣爱好和性格特征。
在大观园中,元春的省亲别墅和探春的秋爽斋,作者构思的建筑意象最为清晰明确,描写也较为详尽。迎春居于大观园中坐落在紫菱洲的缀锦楼,虽然作者落墨不多,但通过宝玉的那首紫菱洲歌,对其建筑意象的构思用意也可明确。而惜春大观园居所在书中描述颇为分散,零星地散落在各章节中,建筑意象似乎较为模糊,因此这就是本文需要着重探讨的重点。
    先从元春、探春、迎春在大观园里的居所的建筑意象说起:
元春的特长是“琴”,“琴”即“情”,元春在大观园里的驻足之处就是位于大观园中心的那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建筑群-省亲别墅。对于这座省亲别墅,书中描写道“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筑群,而且省亲别墅前还矗立着一座玉石牌楼,宝玉题匾“天仙宝镜”,这座牌坊和宝玉梦境中的太虚幻境那座很类似。因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是宝黛,不是元春,所以虽然大观园里的省亲别墅作者并没有展开详细刻画,但是通过上述描述,还是可以看出,实际上大观园中元春的省亲别墅就是放春山遣香洞中太虚幻境的“情司”在人间的投影,而元春就是 “警幻仙姑”在人间的化身。
探春的特长是“书”,所以探春居住的秋爽斋实际上是按大观园里的“书斋”打造的,是读书的绝佳所在。秋爽斋不是一座建筑,也是一组建筑群,秋爽斋有个大厅叫“晓翠堂”,贾母曾在这里宴请刘姥姥。古人的书斋常设置在高大的梧桐树与芭蕉碧荫的环绕中,即使夏日也如同秋天般幽爽而舒适,远隔暑气。探春的秋爽斋,前院种植芭蕉,后院窗外是梧桐树清挺,梧桐叶透映着天光,形成俨然如同碧色云母般的背景,令人清心静心。晓翠堂临沁芳溪,是临水建筑,这大厅之所以叫“晓翠堂”,很可能是面向沁芳溪隔岸潇湘馆的千竿翠竹,推开晓翠堂的槅扇门,满眼都是青翠盈目,令人神清气爽,故而得名。最初贾政赞叹潇湘馆的清幽,说“若能月夜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可见潇湘馆也是读书的佳处。而且探春和黛玉,同是大观园中饱读诗书的“才女”,相临隔河而居,更能“惺惺相惜”,也很合理。
迎春的特长是“棋”,所以迎春住的是坐落于大观园的紫菱洲的缀锦楼,是大观园里为下棋设计的一处建筑。宝玉有诗咏紫菱洲“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由此可知,缀锦楼坐落在水中绿洲“紫菱洲”上,周围碧水环绕,生长着各种水生植物“荷花、菱角、蓼花、芦苇”,水中翠荇香菱,摇摇落落,环境安静,是下棋的好去处。宝玉题咏潇湘馆“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可见潇湘馆除了适合读书,也宜下棋,所以潇湘馆不仅和秋爽斋相对,潇湘馆和缀锦楼同为下棋佳处,相邻而设,也是合理。
惜春的特长是“画”,惜春创作了表现大观园园林风光的界画巨制,以前面作者在构思元迎探在大观园中居所的建筑意象的思路推断,惜春在大观园中的居所功能应该是“画室”无疑。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对于贾惜春在大观园中的居所,作者似乎是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红楼梦》书中前后主要提及惜春在大观园中的居所的文字有三处,且说法不一,这几处说法是“蓼风轩”“藕香榭”“暖香坞”,令读者捉摸不定,令人费解。


那么书中提到的惜春在大观园的居所“蓼风轩”“藕香榭”“暖香坞”这三处究竟是个什么相互关系呢?《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构思惜春的居所时是有怎样的建筑意匠和象征寓意呢?
这就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红楼梦一书中最早出现惜春住处的是第十七回,元妃省亲大观园,亲笔赐名的几处,书中写道“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这是“蓼风轩”和“藕香榭”第一次在书中出现。从这段话中似乎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蓼风轩是和藕香榭可能是紧挨着的,因为这两处在这句话中是紧挨着依次出现的,而且轩榭这两种建筑紧挨着,同时出现,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也不足为怪。紧接着第二十三回在分配宝玉和诸钗在大观园里的居所时,书中明确提到“惜春住了蓼风轩”,可知惜春在大观园里的居所就是“蓼风轩”,这是毫无问题的。接下来第三十七回大观园里诸钗起诗社时,诸钗起别号作为笔名,宝钗提到“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这就含糊了,前面明确说惜春的住处是“蓼风轩”,而这里似乎又在说惜春住藕香榭,惜春在大观园中究竟是住在“蓼风轩”还是“藕香榭”?令人疑惑费解。
下面就此展开仔细分析。
先分析“蓼风轩”“藕香榭”这两种建筑形态。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轩”和“榭”常常是一组对比的建筑。 在中国古汉语中,“轩”为车子前高后低名“轩”,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之。“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如果用于建筑名称,“轩”则指位于地势高敞处的建筑,而“榭”则多为位于池畔水边地势较低处的建筑。轩榭常常成对设计,一高一低,以获得在建筑意境上的对比效果。
【红楼补遗】惜春大观园居所建筑意境探微(本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4期)

(图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轩与榭)在苏州园林中甚至一座建筑中(如鸳鸯厅)同时设计“轩”和“榭”两种建筑形态,鸳鸯厅为一房两厅,前厅高敞开阔,为轩,后厅低矮平服,为榭。实例有怡园的主厅鸳鸯厅,就是“轩”“榭”位于一厅中。厅南取自元萨都剌诗“今日归来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得名锄月轩,因旧时轩南植梅花百株,严冬于轩中暖阁可望雪寻梅,轩中“梅花厅事”扁下刻有 “怡园记”。厅北取自杜甫“疏树空云色,茵陈春藕香”诗句,得名藕香榭,盛夏可自平台赏荷观鱼,室内陈列黄杨、楠木树根桌椅,一半天然,一半人工,窗棂外形优美,造型与构图极具特色,窗大而院中美景极易映入眼帘,令人赏心悦目。

【红楼补遗】惜春大观园居所建筑意境探微(本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4期)

(图2 苏州园林鸳鸯厅中的轩与榭设计)那《红楼梦》中的蓼风轩和藕香榭会不会是和怡园的鸳鸯厅一样是一座建筑包含“轩”“榭”两种建筑形式呢?也就是说假想惜春住的是个“鸳鸯厅”,这个厅一半叫“蓼风轩”,另一半叫“藕香榭”,于是可以这么认为,惜春住“蓼风轩”其实就是住“藕香榭”呢?细品《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母等在藕香榭开螃蟹宴,可知这个藕香榭是“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此外藕香榭还带一个水亭子。可见藕香榭是一座建在水池中的观景建筑,并不适合居住。并且通过三十八回红楼诸芳在藕香榭开螃蟹宴和作菊花诗的描述,并没有提到任何“蓼风轩”的信息,可见“蓼风轩”和“藕香榭”并非是一座建筑内包含两种建筑造型,藕香榭就是单独的一组建在水中的观景建筑群,而且并不住人,惜春也并不在藕香榭居住。通过前面的分析,中国古典建筑园林里常常“轩”“榭”成组设计,取高低对比之趣,而且第十七回首次提到“蓼风轩”“藕香榭”两处建筑时,文字上是紧挨着出现,而且书中明确提到惜春住“蓼风轩”,又提到惜春“在”藕香榭,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得出曹公在大观园的设计构思时,“蓼风轩”和“藕香榭”应该是一个主题景区内两组具有对比效果的建筑群,而且这两组建筑是紧挨着的,一高一低,一个依山、一个临水,从而取得空间和景观上的对比效果。惜春是居住在依山的“蓼风轩”,不是居住在水池中的“藕香榭”,而且“藕香榭”盖在水池中,也不适宜居住,很可能当时曹公构思时,蓼风轩是作为藕香榭的退居来设置的。宝钗说的“四丫头在藕香榭”,是用了一个“在”字,而不是“住”字,其实是在说“惜春的居所是在藕香榭景区”,并不是说惜春就“住”在藕香榭里。藕香榭的池子里长满了荷花,古人比喻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象征着不与丑恶势力同流合污,所以宝钗认为惜春的笔名叫“藕榭”,也有以荷花比喻惜春的用意。
接下来我们再来仔细分析研究一下“暖香坞”。第五十回书中写道:“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早有几个人打起猩红毡帘,已觉温香拂脸。”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贾母等经过藕香榭很快就来到一组建筑,然后进入这组建筑,是一个两侧有游廊的院落,从游廊上去,就是惜春的卧房,卧房门斗上有匾,写着“暖香坞”三个字。前面分析已知惜春是住了蓼风轩,那么贾母等过了藕香榭很快来到的这组惜春居住的建筑,应该是前面提到的蓼风轩,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后面又写到是“暖香坞”呢?其实”蓼风轩“和”暖香坞“并不矛盾。书中写得很明白,到了惜春的卧房,卧房门斗上写着“暖香坞”,就是说惜春的卧房叫“暖香坞”。
至此“蓼风轩”“藕香榭”“暖香坞”三者关系已明。惜春大观园居所叫“蓼风轩”,这组建筑和藕香榭,一轩一榭,是同属一个景区的两组有对比效果的建筑群,惜春的卧房“暖香坞”只是蓼风轩这组建筑中的一栋建筑物。

虽然“蓼风轩”“藕香榭” “暖香坞”这三者的关系已基本搞清,但这只是表层的关系,深一层次的建筑意象是什么呢?曹公在构思这组建筑时的建筑意匠和寓意究竟是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才是最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地方。
首先来分析蓼风轩的建筑构成和建筑意象。先看书中对于蓼风轩的描述,书中对于这组建筑进行了详细的刻画:贾母“仍坐了竹轿,大家围随,过了藕香榭,穿入一条夹道,东西两边皆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皆嵌着石头匾, 如今进的是西门,向外的匾上凿着"穿云"二字,向里的凿着" 度月"两字。来至当中,进了向南的正门,贾母下了轿,惜春已接了出来.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早有几个人打起猩红毡帘,已觉温香拂脸。大家进入房中”。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经过藕香榭不远就是惜春的居所“蓼风轩”,这也再一次印证了“蓼风轩”和“藕香榭”离得不远。但是蓼风轩这组建筑很奇特,这组建筑和大观园里的其他院落很不一样,这组建筑是有东西过街门的,门上还有门楼,贾母等是先通过西街门进到一个夹道里,然后再通过开在这个夹道的北侧的向南正门进入到院落里,院落中北侧的上房就是惜春的卧房,叫“暖香坞”,贾母等出来时是走的东边的过街门出去的。先说说这个过街门。过街门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有的过街门上还设置门楼,最初是由城门、城关的建筑形式演变而成。一般建在行人必经的村口、隘口,有的设置可开启的大门,夜间关闭以保证安全。有的门楼里还设有神像供来往行人朝拜。也有的仅仅是为了装点景致。

【红楼补遗】惜春大观园居所建筑意境探微(本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4期)


(图3 北京宣武区观音院过街楼)中国古典的民居建筑,究竟什么建筑设计带有这种具有防御性质的过街门及门楼呢?中国古代有一种独特的防御性质的建筑群叫“坞堡”,这种建筑是带有过街门和门楼的。坞堡是中国古代村战的堡垒。坞堡实质就是一种农村城堡,出现于东汉年间。东汉的“坞堡”是一种非常具有时代社会背景的建筑。因为东汉时期的地方豪强势力急剧膨胀而出现的一种小城堡。因为当时社会动荡,世家大族为求自保筑坞堡以待。这种军事性的防御建筑,小者为坞堡,大者为坞壁,可以积谷自保,又能防御外来的军事打击。大点的坞壁建在山间,凭借地形有险可固,还能自事生产自给自足。比如袁术在少室山建的坞壁,可以容纳十万人,一夫守隘,万人莫当。东汉时曾助曹操征乌桓的隐士田畴在徐无山建坞壁,“聚宗族乡闾五千余家,与外界隔绝十余年之久。”汉墓里出土过一些陶质的明器坞堡,是高墙围绕的方形,前后都有大门,门上有门楼,四角有方形的角楼。
【红楼补遗】惜春大观园居所建筑意境探微(本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4期)

(图4 汉墓出土的坞堡明器)考古发掘所见坞堡建筑形制,如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都画有高墙厚壁,有的在‘坞’内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或敌楼”,俨然一座小城堡,是为当时北方坞堡建筑的外观。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坞堡都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显示了其聚众自保的特征。这就为它的防御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东汉末年“时汝南葛破贼万余人攻(许)褚壁”,许褚率众御敌,“贼不敢进”。可见这些坞堡防御功能之完善和可靠。 由此,根据红楼梦中对于惜春居所的建筑形制的描述,可以推测出惜春居住的“蓼风轩”的建筑形制很可能是脱胎于中国民居的“坞堡”,而曹雪芹正是借助坞堡这种建筑形式,为惜春逃离那个丑恶的现实世界,提供了一个乱世求生的庇护所。而且书中特意提到李纨居住的稻香村与惜春居所是紧邻关系,稻香村是一组田园风光的建筑群,是大观园里的“农家乐”,那么稻香村的田园风格和惜春居所的坞堡风格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不矛盾,因为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实质就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质的农庄,所以和稻香村同为农家的建筑样式,只是稻香村是开放的依山面水的村舍,而蓼风轩则是封闭的四面高墙环绕带着防御性质的过街门楼的坞堡,所以这两组建筑,一个开放,一个围合,紧挨着,相映成趣,形成同一风格的主题景区两个分景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同样是临水的“农家乐”风格的芦雪庵会有一条蜿蜒的穿过芦苇荡的小径直通那边藕香榭的竹桥了。
接着再进一步探讨蓼风轩的更深层次的建筑意象。先从藕香榭入手。藕香榭究竟是怎样一组建筑呢?这组建筑的功能又是什么呢?书中是这样描述藕香榭的“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一时进入榭中, 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说着,一齐进入亭子”,通过对于书中的这一连串文字的分析,可以看出藕香榭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组建筑群。藕香榭这组建筑群是由核心建筑–水榭,附属建筑–水亭、曲廊、曲折竹桥组成。水榭面对水亭,水榭和水亭之间有平台连接,水榭两侧设曲折回廊,水榭后面有一个曲折竹桥连接水榭和岸边。整个藕香榭建筑群是坐落在一个荷花池上的。从藕香榭的名字及设置的位置来看,藕香榭应该是一处临水赏荷花的所在,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藕香榭不光能用于临水赏荷花,边赏荷花边吟诗作赋,而且还能在藕香榭上摆上桌椅,设置风炉茶具厨具,当做临时餐厅,在藕香榭上开螃蟹宴,可见藕香榭是多功能的。接下来书中就为读者展示出作者构思藕香榭的最美妙的最核心的一个用途。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贾母在探春的卧室隐隐听到大观园北侧的梨香院里贾府的女戏演习鼓乐之声,于是一时兴起,贾母就要求那些女孩子进到大观园里来,并且安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演习乐器,借着水音更好听。贾母等便在缀锦阁底下吃酒赏景,又宽阔,又听的近。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从红楼梦一书的这一大段描述来看,这时的藕香榭建筑群更像是大观园里面的一个 “水上戏台”,这才是这组建筑的最核心的功能。请看曹雪芹把这个水上戏台设计得是多么“奇思妙想”啊!水亭子是表演的舞台,伫立在水中央,四面荷花环护,演员在亭子里轻歌曼舞,那美妙的乐声利用周围水面的反射,从水上传来,多么晴朗动听,水亭四周荷花环簇,那乐声穿过荷花传来,似乎都沁透着花的芬芳。主观众落座在藕香榭中,嘉宾落座在四周环廊,面向水亭子,欣赏着水亭中的歌舞,品尝着美味佳肴,周围荷香阵阵,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根据书中的描述可知,在缀锦阁能听到藕香榭水亭子上女戏的乐器演奏,可见藕香榭应该在缀锦阁附近不远处,藕香榭水亭中女戏演奏的乐器声穿林度水而来,藕香榭距离缀锦阁应不太远,贾母等是在缀锦阁中一边美食一边赏乐。藕香榭的舞台是水亭子,真正设计的观众席是在藕香榭和两侧的曲廊,从藕香榭螃蟹宴的座次朝向可以推测出藕香榭这组建筑群是整体朝东的,而缀锦阁朝南,贾母等在缀锦阁设宴,打开缀锦阁的南侧隔扇门,满眼大观园的山光水色,豁然开朗,而藕香榭隐在缀锦阁西侧,女戏奏乐,乐声缥缈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红楼补遗】惜春大观园居所建筑意境探微(本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4期)

(图5 藕香榭整体意象图)前面分析过 “蓼风轩”和“藕香榭”是同一景区两组具有对比效果的建筑群,根据前文对于蓼风轩的建筑形制和藕香榭建筑功能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分析蓼风轩建筑意象更深层次的含义。前面已经分析出,藕香榭是一组设计非常巧妙地借助水面反射来扩音的“水上戏台”,而蓼风轩前面已经分析出实际是一组仿照乡村坞堡农庄的形式建成的封闭的建筑群,而坞堡这种建筑形式是四面围合,中间内凹的一种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是非常适合作为剧场使用的,因为四周高且围合,中间成谷的空间,很具有“拢音“的效果,实例有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建筑。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合理地推断,曹雪芹在进行大观园构思时,蓼风轩这组建筑其实是按照一个“山谷戏园”的理念来设计的,而这个陆地的剧场与藕香榭的“水上剧场”正好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因此成组的设计在一起,并以一“轩”一“榭”的建筑形态呈现出来,是非常巧妙,而且也颇合情合理和有趣。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下“暖香坞”的建筑意象及象征寓意。从前面分析,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知道,惜春的居所是“蓼风轩”,而“暖香坞”是“蓼风轩”建筑群中的一座建筑物的名字,是惜春的卧房,书中对于惜春的卧房“暖香坞”室内的格局并没有展开详细描述。“蓼风轩”和“暖香坞”是不矛盾的。前面已经讨论出惜春居所“蓼风轩”其实是一组具有防御性质的“坞堡”农庄的建筑样式,因此惜春的卧房取“坞”字也就顺理成章了。小山丘环绕形成一个窝风向阳的小山谷,这就是“坞”了,而坞堡的“坞”也是由此而来,因为坞堡四面高墙防护,将农庄房舍围护其中,颇似四周小山丘围成的窝风小山谷的形状。称之为“坞”的这个小山谷既向阳又窝风,在寒冬形成一个温暖的微环境和小气候,因此贾母隆冬时节在芦雪庵说惜春那里暖和。贾母一行人到了惜春的卧房“暖香坞”时,果然“温香拂面”,暖意融融。当然,小说家在这里的描述,一方面是因为曹雪芹在构思惜春居所时是以坞堡的建筑形式来设计的,另一方面这种设计也为惜春的居所在隆冬季节天寒地冻仍然温暖如春创造了客观的建筑条件,此外,我们知道,惜春的特长是绘画,而隆冬季节,天寒地冻,绘画的颜料胶性会冻住,无法绘画,而暖香坞即使在严冬也温暖如春,不会有颜料胶性冻涩之虞,因此以暖香坞为画室,将惜春安排于此居住作画,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也就可以理解,当贾母在暖香坞视察惜春画作时,惜春托词天寒颜料胶性凝涩,故这一段时间没有画,贾母马上笑着指出惜春这是在托懒,暖香坞如此暖和,根本就不会有颜料胶性凝涩之虞,催促惜春赶紧画来,这种情节设计也就合情合理了。此外再延展来看,故宫养心殿西侧有个小小的耳房就叫“梅坞”的,就是皇家隆冬赏梅的花房。在江苏省宜兴市东南三十里有个山谷叫“梅花坞”。以盛植梅花著名。进一步联想,就是惜春卧房“暖香坞”这个名字,很可能是从“梅坞”“梅花坞”演绎过来的,可以想象,大观园的这个暖香坞,四周小山环护,若是山上遍植梅树,隆冬时节,白雪纷飞,梅花盛开,玉树琼花,在冬日暖阳下,散发着阵阵芬芳,暖香扑鼻而来,故名“暖香坞”,也就理所应当了。不过我觉得暖香坞的梅花,应该是洁白无瑕的白梅,和栊翠庵的红梅相映成趣方妙。大观园中栊翠庵住着妙玉,妙玉虽身在佛门,但凡心不泯,暗恋宝玉,如同寒冬的红梅,外冷内热。而惜春则不同,惜春最终也是遁入佛门,“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但惜春却早就看破红尘,看透了这个虚伪腐朽的封建家庭,尘心已断,是内外俱冷的“冷人”,如同那冰清玉洁的白梅,在严冬傲然绽放。真是“冻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
【红楼补遗】惜春大观园居所建筑意境探微(本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4期)

(图6 蓼风轩(暖香坞)整体意象图)

综上所述,通过前面层层分析,我们对于大观园中惜春的居所的建筑意象进行了深入的探微,可以看出,在大观园中,惜春的居所是有着多重的建筑意象的,交织在一起叠合而成,是有深厚文化底蕴,包含作者的艺术匠心。首先,惜春在大观园里的居所叫蓼风轩,这组建筑带有东西街门,街门上有门楼,门楼里外皆嵌着石头匾,其中西门楼向外的匾上凿着“穿云”,向里的凿着“度月”两字,进了西门楼是一个夹道,夹道北侧南向大门进去就是惜春居住的院落,两侧有游廊,游廊上去就是惜春的卧房,叫“暖香坞”。在建筑风格上,蓼风轩这组建筑是仿照坞堡农庄的形式建造的,蓼风轩和稻香村是同属于乡村田园风格的建筑,且稻香村和蓼风轩是紧邻的,是属于一个景区的两个建筑群。此外,蓼风轩与藕香榭也有着相互关系,在建筑构思上“一轩一榭”成组设计,构成建筑造型与空间上的对比呼应关系,藕香榭既是临水赏荷花的水榭,更是一座设计巧妙借助水面扩音的“水上戏台”,而蓼风轩在建筑设计上与藕香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蓼风轩实际上是一座借助坞堡的建筑造型拢音效果极佳的“山谷戏园”。藕香榭是借助水面平滑的反射声波的作用,使得声音更加清亮悦耳,这种设计于颐和园德和园的大戏楼下埋设水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蓼风轩是借助坞堡建筑的围合作用,使得戏台的声音能多次反射,从而达到拢音扩音和增加混响时间的效果。蓼风轩和藕香榭,这两个小戏场,一个是依山而建的轩,一个是压水而建的榭,一个是利用建筑造型形成的空间达到拢音增效,一个是借助水面反射传声,构思得非常巧妙。无独有偶,位于浙江海盐县城中心的绮园,就有一处利用水面和山谷反射声音而设计的景点“幽谷听琴”。这处景点位于绮园峭壁之下自然形成的幽谷之中,古树环绕,谷中有潭,潭中有岛,岛上设置石桌椅,在此啜茗清谈,或抚琴其间,山谷和潭水的反射和拢音效果,更使得琴韵悠扬,琴声落确,欢游鱼出没,聆野禽相和。

【红楼补遗】惜春大观园居所建筑意境探微(本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4期)

(图7 浙江海盐“幽谷听琴”景区)此外,蓼风轩这组坞堡建筑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围合空间造型,能很好地防风保暖,在寒冷的冬季温暖如春,是作为画室的绝佳选择。此外和稻香村同属“农家乐”景区的临水的芦雪庵,和稻香村,一个依山,一个临水,一上一下,呼应关联,不仅如此,从芦雪庵出来,还有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就到了藕香榭的竹桥,这样又把芦雪庵和藕香榭联系了起来。要知道,芦雪庵推窗就能垂钓,而藕香榭同样林黛玉也是倚着栏杆垂钓,在功能上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曹公在大观园惜春居所建筑构思上,不只是停留在建筑风格和功能,以及建筑艺术的营造上,曹公在进行惜春居所的构思上同样也关注到对于惜春这一人物的塑造,蓼风轩的坞堡的独特的建筑空间,不仅在功能上作为“山谷戏园”与藕香榭的“水上戏台”相呼应,而且坞堡空间的独特的保暖效果,又为惜春冬季作画提供了环境上的优势,因此,蓼风轩的坞堡建筑造型所产生的功能可谓“一举两得”,既是设计巧妙的“山谷戏园”,又是环境极佳的“画室”。并且曹公还通过“暖香坞”的建筑意象来对惜春这一人物进行烘托和塑造。暖香坞里虽然温香扑鼻,但是惜春却是冷心冷面的“冷”人,与暖香坞的氛围截然相反。因为她早就看穿了贾府的虚伪和腐朽,呼吸到了末世的阴冷的气息,暖香坞虽暖,但惜春的心却早就冷了。
【红楼补遗】惜春大观园居所建筑意境探微(本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4期)

(图8蓼风轩(暖香坞)、藕香榭、稻香村、芦雪庵、秋爽斋空间关系网络分析图)

有读者形容红楼梦,远看如同一幅平滑的丝绸,似乎都是琐琐碎碎的家长里短、吃吃喝喝、迎来送往,但当你逼近了看时,就会发现实在是了不得,原来远看很平滑的丝绸,近看密密麻麻是由无数的细节交织在一起构成的,而且被编织得纵横穿插,无比细腻而精巧,这就是红楼梦的高超之处。红楼梦这部巨著,就是曹雪芹锦心绣腹编织起来的一张大网。而这张大网其实是由三张网交织在一起组成的。第一张网是人物关系的网,红楼梦中描述了几百个人物,而这些人物之间相互之间构成了一张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网络。第二张网就是故事情节的网络,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不是单线发展的,而是多线并进交叉发展的,而且这多条故事线,有主有次,并且交织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起向前发展。而红楼梦中的第三张网就是建筑园林空间的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读者构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宏大的建筑空间网络,红楼梦中的人物就活动于这个空间网络中。整部红楼梦正是这三张网叠合而成。因此,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建筑园林空间是相互关联的,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也是我们品味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所在。从本文对于惜春大观园居所这一个“点”的建筑意象的探微,可以看出红楼梦书中对于其居所的描述虽然是散落在好几个章节中,看似零散而没有相互关联的,但作者绝不是信笔写来,其实在这零散的表象下,包含着曹雪芹巧妙构思的艺术匠心和用意,而这匠心是含在文字的表象之下,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品味,才能真正品出其中的含义。曹雪芹在进行构思大观园的建筑院落和园林景致时,也绝不是相互之间毫无关系,一盘散沙的,而是建筑院落和园林景致是有各种关联和呼应,建筑空间与人物、情节之间相互交织,互相衬托,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构思的大观园放射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红楼补遗】惜春大观园居所建筑意境探微(本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4期)

(图9 蓼风轩(暖香坞)与藕香榭整体鸟瞰意象图)

(作者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哨子营100号  10009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