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室内陈设杂谈

(2011-06-07 12:16:19)
标签:

文化

分类: 细品红楼

■  《红楼梦》室内陈设杂谈

在本文上篇中,笔者曾对《红楼梦》中的室内空间艺术性进行了分析,并深入剖析了书中四个典型人物的室内空间格局,但是《红楼梦》一书所涉及的建筑室内还远远不只这些,它涉及到当时建筑室内陈设、布局、构造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因此在本文的下篇,笔者将采用杂谈的形式多角度展开,力图能涵盖书中所涉及到的建筑室内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方面,以图示的方式表现中国古典建筑室内的独特风韵。

 

厅堂室内陈设的布局原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是一个很讲章法的国度,因此反映在居室的建制上就是非常有讲究,有说法。早在春秋时代,孔子便提出:“居室乃是修养之所本,一室不治,何以天下为?”。又说:“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乎。”这就是安居而后才能乐业的中国居室理念之本。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东西流向的河流与四季分明的气候,加上以素食为主的杂食性民族特征,使中国这个集聚的农业国家形成了稳定的生产方式与和平的交往方式。在这种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社会特征、文化特征、个性特征。也正是这种长期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中国居室的基本配置形式。中国人爱以“三间房”来泛称房宅。“三间正房”是中国住宅的基本方式。三间正房一般所指便是客厅、卧室、书房,这正是“社会、自身、文化”的基本解释,是由于合乎稳定为本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仁、义、礼、智、信”为宗旨的社会交往原则所造就的。而这“三间房”中最主要的就是客厅,即厅堂了。那么在这里,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传世名著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清代康乾盛世时居室厅堂中的文化蕴涵。在这部小说中,主要描述到的厅堂有两个,一个是贾府中荣国府的正堂-荣禧堂,另一个就是《红楼梦》小说人物活动的中心场所-贾母院上房正堂,一说此堂名“荣庆堂”。

荣国府正堂-对于“荣禧堂”书中有详细传神的描述,
http://s2/middle/7397bf9ega5178b49d651&690
图4-5荣国府荣禧堂室内陈设)
-书中第三回写道“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海。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从这段细腻传神厅堂室内陈设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一书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还属于清朝的前期。大厅上两溜十六张交椅虽然已是固定性的陈设,但还没有配套的茶几夹在两张椅子当中。象晚清小说作者所描写的八张椅子四个茶几,是乾隆以后的一种新形式的家具,是清代典型陈设格式中之一种。书中这段对于荣国府正堂的室内陈设的描述,主要是反映出荣国府钟鼎之族显赫的社会地位。其厅堂中的条案上所设完全不同于一般人家的花瓶和镜子的“平静”寓意,而是设一米左右高的青铜古鼎,两边分别是金蜼彝、玻璃海,上悬墨龙大画。鼎、彝、海都是古礼器,是祭祀的用具,而“海”又是用玻璃(即琉璃)制成,在清前期是十分罕见,弥足珍贵的。此外从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荣国府正厅的室内完全不同于一般民宅的尊贵、气派、荣耀。
贾母院正堂-而对于书中描述的另一厅堂-贾母院的上房正堂,书中采用的手法则完全不同于荣禧堂的集中描写,而是散落在书中各个章节中的。现在我们来把这些散落的文字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第三回略写贾母院的上房正堂内景,书中写道“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第三十二回又写道“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第三十九回又借刘姥姥的眼睛表现贾母院的上房正堂内景,书中写道: “平儿等来至贾母房中……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第四十二回又借王太医之眼看房内陈设,书中写道: “ 只见贾母穿着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端坐在榻上,两边四个未留头的小丫鬟都拿着蝇帚漱盂等物;又有五六个老嬷嬷雁翅摆在两旁,碧纱橱后隐隐约约有许多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这里王夫人和李纨、凤姐儿、宝钗姊妹等见大夫出去,方从橱后出来”这些散落的章节的文字描述虽然零碎,但并不混乱,脉络还是很清晰的,所以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描述,勾画出贾母正房的室内布局。
http://s9/middle/7397bf9ega5179c9c6eb8&690



(图4-6贾母上房室内空间布局)
综合起来分析可知:这贾母正房是“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第三回)。这五间上房的室内布局是很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上房的室内布局。正中一间是明间,其左右是次间、稍间。明间一般做为客厅,次间、稍间则是主要的休息场所。通过对于书中描述的分析,可知这贾母上房的西稍间中有“套间暖阁儿”,是贾母的卧室。而东稍间则是用“碧纱橱”与西侧的房间隔断。碧纱橱内有床,原来是贾宝玉的卧室,后来是林黛玉初到荣国府的卧房;碧纱橱外也有床,是贾宝玉从碧纱橱中移出来后的临时卧室。而贾母的这五间上房还有后房门,与后院相通。出后房门到后院,再从后院的东西穿堂穿过,就到了一条“南北宽夹道”,通过这条夹道就可到凤姐院和王夫人院的后院。而贾母这五间上房的正中明间中的最主要的陈设就是在堂屋的正中设一张“罗汉床”,即书中屡屡提到的“榻”。例如除了前面所引提到之外,第七十一回还写道:“只便衣常妆出来,堂上受礼。当中独设一,引枕靠背脚踏俱全,自己歪在上。之前后左右,皆是一色的小矮凳,宝钗、宝琴、黛玉、湘云、迎春、探春、惜春姊妹等围绕……便命他两个也过来前同坐。宝玉却在上脚下与贾母捶腿。首席便是薛姨妈,下边两溜皆顺着房头辈数下去。帘外两廊都是族中男客,也依次而坐。先是那女客一起一起行礼,后方是男客行礼。贾母歪在上”。第七十五回“尤氏等遂辞了李纨,往贾母这边来。贾母歪在上,王夫人说甄家因何获罪,如今抄没了家产,回京治罪等语”从中可以看出这“榻”在贾母正房中的中心地位。 “榻”即“罗汉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一种床。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也有用三块整板做成,罗汉床有大小之分,大的罗汉床可供坐卧。古人一般都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典雅气派,形态庄重,是厅堂中十分讲究的家具。自唐至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明代以后,特别是在清代,这种礼仪已成定式。因此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逐步强调自身的装饰。因此从这一布局可以看出贾母院上房正堂不同于荣禧堂气派威严的风格,而是呈现出休闲舒适的一面。这种格局与苏州狮子林中燕誉堂的“女厅”中的格局是一致的。
贾母院穿堂-书中除了上述的两个厅堂的重点描述之外,还有一处第宅的过厅(也就是书中称之“穿堂”)的简略描述。这一穿堂位于贾母院的前院。http://s15/middle/7397bf9ega51795c277ce&690

(图4-7贾母院穿堂上的插屏-书中第三回写道“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此穿堂中的陈设是在穿堂当中设一架屏风。如果是一扇的就不叫屏风,而是称之为大插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小说中所写的穿堂的面阔不太大,所以只用一座大插屏遮挡视线就行了。
http://s12/middle/7397bf9ega51799fefdcb&690

图4-6 贾母院上房室内空间格局及穿堂上的插屏

通过上面对于《红楼梦》中的两个正堂和一个穿堂的室内陈设布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厅堂是集多功能用途于一体的,所以室内陈设相对固定,家庭祭祀、社会喜庆、亲朋往来、长幼教諭、日常三餐等活动都在厅堂中举行。因为厅堂一般属于正房,高度均高于侧房,开间较大,门窗也较大,也显开敞,增加了采光。而从厅堂的陈设布局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厅堂所体现的社会性、公共性原则,即端正、平稳的气氛,表现恒定、规范的等级。在室内陈设上,尤为突出对称、居中的构成,这是一种审美的需求,又是一种做人的道德追求,是儒学中庸原则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体现。在男权一统天下的中国封建社会,厅堂更显理性、冷静、中正,缺少柔情浪漫的气息。

 

筵宴陈设折射的饮食习俗

俗语曰:“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在人的生活中无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饮食习俗是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而饮食习俗中对于筵宴家具陈设的摆设,则从另一个侧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饮食习俗。

《红楼梦》主要描写了贵族家庭贾府的生活场景。贾府乃是“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地位十分显赫。因此书中所展现的大大小小的筵宴也是多不胜数,内容十分丰富。书中除了生动地展现了封建贵族之家富贵奢侈的饮食美味,同时也对筵宴家具陈设做了生动详细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的许多饮食习俗。下面我们就摘取书中关于筵宴陈设的几段生动描述来加以分析总结。

家宴-书中对于家宴的第一次的描写出现在第三回,书中进行了生动详细的描述。是这样写道:“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

 http://s10/middle/7397bf9ega517a102b449&690

(4-7贾母日常就餐室内陈设)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习俗是“合餐制”,即就餐者围着一张餐桌进餐。但在排座次时又有尊卑之别。按中国的传统,面南背北是最尊贵的位置,所以是贾母的座次。除此而外,按照“左为上”的原则,接下来的尊贵座位是左侧,所以王熙凤让林黛玉坐左上第一席。左边坐完了,才是右边,依此顺下去。因此从就餐的座次上,我们仍然能看出中国伦理次序长幼尊卑在聚餐座次上的体现。同样对于宴席聚餐座次上尊卑地位的体现出现在第七十一回贾母生日的筵宴描述: 方出至荣庆堂上拜寿入席。大家谦逊半日,方才入席。上面两席是南北王妃,下面依叙,便是众公侯诰命。左边下手一席,陪客是锦乡侯诰命与临昌伯诰命,右边下手一席,方是贾母主位。邢夫人王夫人带领尤氏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林之孝赖大家的带领众媳妇都在竹帘外面侍候上菜上酒,周瑞家的带领几个丫鬟在围屏后侍候呼唤。凡跟来的人,早又有人别处管待去了。一时台上参了场,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发的小厮侍候宴席的格局体现出就餐者的地位的尊卑,而安排的原则同第三回。

游宴-游宴不同于日常的家宴位置的固定,而是以娱乐为主,随境而安。书中第一次关于游宴的详细描写见第三十八回,这是一次有趣的花园螃蟹宴。让我们来看看书中对于此次宴席布局的详细描写,书中写道:“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那边有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这一边另外几个丫头也煽风炉烫酒呢……说着,一齐进入亭子,献过茶,凤姐忙着搭桌子,要杯箸。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史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桌,李纨和凤姐的,虚设坐位,二人皆不敢坐,只在贾母王夫人两桌上伺候…又令人在那边廊上摆了两桌,让鸳鸯、琥珀、彩霞、彩云、平儿去坐……山坡桂树底下铺下两条花毡,命答应的婆子并小丫头等也都坐了,只管随意吃喝

http://s8/middle/7397bf9ega517a515ef37&690

 (4-8大观园螃蟹宴筵席陈设)这是一次大观园中的室外聚餐,因为就餐者众多,所以分成三桌,但在座次上仍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就餐氛围上已经轻松愉悦得多了,可以看出封建贵族对于用餐情调的追求。此外丫环女佣们也被允许在游廊和桂花树下设席用餐。虽说中国的饮食习俗是“合餐制”,但封建贵族有时为了追求新奇,偶尔也会来一次“分餐制”,因此反映在就餐家具布局上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四十回中对于在中国古代少见的“分餐制”生动描述,书中写道:“ 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要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这里凤姐儿已带着人摆设整齐,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裀蓉簟,每一榻前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一个上面放着炉瓶,一分攒盒,一个上面空设着,预备放人所喜食物。上面二榻四几,是贾母薛姨妈;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余者都是一椅一几。东边是刘姥姥,刘姥姥之下便是王夫人。西边便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在末。李纨凤姐二人之几设于三层槛内,二层纱厨之外。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http://s6/middle/7397bf9ega517a8358115&690

 (4-9大观园缀锦阁游宴筵席陈设)从这段生动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就餐家具从“合餐”的一桌数椅,变成为“几”和“椅”为单位成为一套,就餐者一人一套,几的数量根据就餐者的尊卑增减。“分餐”的好处就在于就餐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爱的食物,不受别人的约束,自己完全可以自由进食,方便舒适,轻松随意。书中第六十二回写红香圃诸红过生日宴席布局,文中对于诸红座次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书中写道:“ 一同到了红香圃中。只见筵开玳瑁瑁,褥设芙蓉……探春等方回来。终久让宝琴岫烟二人在上,平儿面西坐,宝玉面东坐。探春又接了鸳鸯来,二人并肩对面相陪。西边一桌,宝钗黛玉湘云迎春惜春,一面又拉了香菱玉钏儿二人打横。三桌上,尤氏李纨又拉了袭人彩云陪坐。四桌上便是紫鹃、莺儿、晴雯、小螺、司棋等人围坐” 此外书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第七十五回荣国府中秋赏月的宴席陈式,文中写道: 因在山之高脊,故名曰凸碧山庄。于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垂首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首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只坐了半壁,下面还有半壁余空……于是令人向围屏后邢夫人等席上将迎春,探春,惜春三个请出来。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先尽他姊妹坐了,然后在下方依次坐定

http://s3/middle/7397bf9ega517aa4672b2&690

(图4-10大观园中秋祭月筵席陈设)第七十六回: 话说贾赦贾政带领贾珍等散去不提。且说贾母这里命将围屏撤去,两席并而为一。众媳妇另行擦桌整果,更杯洗箸,陈设一番。贾母等都添了衣,盥漱吃茶,方又入坐,团团围绕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男女有别”在就餐陈式上的表现,就是男女之间的分隔。同是在一起就餐,分为男女两桌,并且中间用围屏进行分隔。此外就是就餐家具的考究,中秋之夜,为了体现“月圆、团圆”之意,连就餐家具都用“圆”的式样来应景,可谓别出心裁。第八十五回是续书,在这此宴会中同样可以看出屏风的分隔作用,书中写道: 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行台。外头爷们都穿着公服陪侍。亲戚来贺的,约有十余桌酒。里面为着是新戏,又见贾母高兴,便将琉璃戏屏隔在后厦,里面也摆下酒席。上首薛姨妈一桌,是王夫人宝琴陪着;对面老太太一桌,是邢夫人岫烟陪着。下面尚空两桌,贾母叫他们快来。一回儿,只见凤姐领着众丫头,都簇拥着黛玉来了

豪宴-在书中第五十三回写荣国府春节元宵夜宴中,著书者则用了浓墨重彩,更详细生动细腻地描绘出封建贵族豪宴的豪华与奢侈的生活画卷,

http://s13/middle/7397bf9ega517b1ce562c&690

(图12荣国府元宵夜宴筵席陈设-书中写道:“ 这边贾母花厅之上共摆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又有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草。上面两席是李婶薛姨妈二位。贾母于东边设一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榻之上一头又设一个极轻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着茶吊、茶碗、漱盂、洋巾之类,又有一个眼镜匣子。贾母歪在榻上……因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榻下并不摆席面,只有一张高几,却设着璎珞花瓶香炉等物。外另设一精致小高桌,设着酒杯匙箸,将自己这一席设于榻旁,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一馔一果来,先捧与贾母看了,喜则留在小桌上尝一尝,仍撤了放在他四人席上,只算他四人是跟着贾母坐。故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再下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西边一路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姊妹等。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廊上几席,便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贾芹、贾芸、贾菱、贾菖等。”)这段文字详细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封建贵族筵宴时的陈设,使读者如临其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封建贵族筵宴时除了就餐必备的桌椅几等,还十分讲究场面的装饰和就餐环境的考究。在这次盛宴的花厅中,布置着各色鲜花,点缀着各式小盆景,屋里屋外还挂满了各种宫灯,席间还有戏班助兴。真可谓琳琅满目、富丽堂皇,更令人叫绝的是为了赏戏的真切,在这些陈设中竟然还有当时罕见的荷叶聚光灯,构思之精巧,设计之巧妙,格调之高雅,令人叫绝。

筵宴文化-综上所述,以上在《红楼梦》中出现的形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家宴,所处的环境亦不相同,因此家宴的室内陈设格局也很不一样。首先来谈谈中国清代就餐的地点。明代的家具,如几案桌椅的安放,移动相当频繁,到清代固定性的陈设多起来,但也有些照例的临时安放,例如吃饭,是每人每日都有的事情,但不论住宅的房间面积和间数有多大,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从来没有在建造时设计某处是饭厅的习惯,所以住在某个院落的的某一间层房,习惯就在某一层房的堂屋开饭。但堂屋有其固定的陈设格式,故不能把就餐的桌椅固定摆在堂屋的地面当中,必须临时摆放,餐毕立刻撤去。还有因赏花、赏月,要在某一景致处就餐,如书中所述的藕香榭的螃蟹宴,凸碧山庄的中秋夜宴,均是根据宴客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等,适时择地而设,调动的家具也有多有少。其次就是就餐时座次的尊卑的含义。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其讲究礼仪次序的国度,因此处处都讲究高低尊卑,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因此反映在就餐的座次位置上就有了不同朝向的座位就有不同的尊卑的含义。所以靠近门的椅杌是晚辈在长辈面前的座位。但如果遇到奴仆身份的人进入上房,本来没有坐下的资格,但主人要给他们面子,赏座位,所以必须取脚踏来坐。但是怡红开夜宴是一次小姐奶奶少爷作客,丫环作主人的长夜之饮,所以这里打破主仆尊卑长幼的次序,座位随意,所以在大炕上安放一张花梨大圆炕桌大家团团而坐最为合适,书中是这样写的“不用围桌,咱们把那张花梨圆炕桌子放在炕上坐,又宽绰,又便宜……大家方团圆坐定。小燕四儿因炕沿坐不下,便端了两张椅子,近炕放下……袭人等都端了椅子在炕沿下一陪。黛玉却离桌远远的靠着靠背”(第六十三回)从中也反映出《红楼梦》所主张的平等的思想。最后就是通过就餐家具的陈式反映出中国完全不同于西方“分餐制”的饮食习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合餐制,一家人团团围坐,共同进餐。所以反映在就餐家具上就是不同于西方的适应“分餐制”的长桌,而是用圆桌或方桌,所有椅凳均围绕圆桌或方桌设置。正是由于上述三点,使《红楼梦》体现出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室内就餐的环境和陈设。
http://s10/middle/7397bf9ega517b537a3c9&690

图4-12土炕写意

释炕和中国古代炕居文化

如果我们通读《红楼梦》,就会发现《红楼梦》在叙述室内起居生活时,写到炕的地方引不胜引。不过总的来说,书中所述及的炕的种类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土炕,另一种是木炕。

土炕-一般是贫寒人家所用土炕,例如书中第七十七回写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后,卧病其姑舅哥哥家。书中写道:“一眼就看见晴雯睡在芦席土炕上”。这里的炕点明就是土炕。这种炕是土砌的,炕又是烧火的,这是这种炕的两个特征。但说是“土炕”,它还有砖、有石。通常为了经济实惠,常和炉台结合设计。在北京旧时,形容人家清苦,常说一句“锅台连着炕”的俗谚。在烧饭时,可利用烧饭的热力来暖炕,一举两得。因此书中写晴雯要茶喝时,茶壶就在炕头的炉台上,可见这里的炕也是灶炕一体的。

木炕-在《红楼梦》中土炕出现的不多,而书中大量出现的称之为“炕”的东西,是另一种形式的“炕”,这就是木炕。这种炕是砖炕和架子床的结合体,既有炕的面积和空间,又有床的风格。例如乾清宫东暖阁,楼下抑斋,落地罩内,楠木包镶床。这种床所谓楠木包镶,是指炕帮而言。炕帮内是杉木长方形的床。几张杉木床连接成一个整体平面。清代宫廷造办处木作活计档称之为拼床。有三张杉木床拼接,也有五张杉木床拼接,而床面上只有一份铺设。在《红楼梦》这部书中常提到的“炕”,实际上就是指这种“拼床”。拼床只要求坚固平稳,没有任何装饰。它的平面上铺满毡毯,炕帮可以是楠木,也可以是紫檀木或者是其他高级木材做的。这种床前常有落地罩,落地罩是从架子床的门罩演变过来的。因为落地罩的高度是上与室内顶棚连接起来,所以落地罩上面还连接着横楣,这种固定性的床又叫“木炕”。我们知道,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所形成的“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在中国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远波日本朝鲜,但这种习俗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变。这种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到家具的型制。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西域胡床的传入,使得高足而居的家具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垂足而坐已成为普遍习俗。但是到清代,虽然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从席地而坐彻底改变为垂足而坐,矮型家具被淘汰,代之而起的高型家具广泛流行,但是“席地而坐”的古风并没有完全消失,它部分地存在了下来,这就是《红楼梦》书中所描述到的炕居文化。

 

书中三炕-书中对于炕的用途的详细描述有三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炕”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第一处对于炕上陈设的详细描述出现在书中第三回荣国府荣禧堂正室东边三间耳房的室内。书中写道:“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http://s5/middle/7397bf9ega517b9ecf3c4&690

(4-13荣国府荣禧堂正室东边三间耳房室内陈设)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居室中的所有陈设是以一个临窗而设的炕为中心展开的,这个炕在居室中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是主人的座处。铺设华丽而考究,主人于炕上面向室内盘腿而坐,而客人只能坐在炕边的椅子上,所以说这间耳房的室内陈设好比一个会客室,是摆样子的,是用于礼仪接待的。此外书中第五十三回还有一个类似的室内布局,这就是除夕夜尤氏接待贾母的上房,书中写道:尤氏上房早已袭地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鳅沿鎏金珐琅大火盆,正面炕上铺新猩红毡,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大白狐皮坐褥,请贾母上去坐了。两边又铺皮褥,让贾母一辈的两三个妯娌坐了。这边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让邢夫人等坐了。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姊妹坐了。

http://s10/middle/7397bf9ega517c3baf249&690

(4-14除夕夜尤氏上房室内陈设)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作为礼仪接待用时主人座椅的炕的豪华、气派和讲究。下面我们来看书中第二处对于炕上陈设的详细描述。这个炕是日常起居用的炕。这段描述同样见第三回,紧接着前面对于第一个炕的描述。书中写道: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http://s3/middle/7397bf9ega517c6f2fd12&690

(4-15荣国府王夫人东廊三间小正房室内陈设)此外书中第二十三回又提道这间房中炕的用途:“可巧贾政在王夫人房中商议事情……宝玉只得挨进门去。原来贾政和王夫人都在里间呢。赵姨娘打起帘子,宝玉躬身进去。只见贾政和王夫人对面坐在炕上说话,地下一溜椅子,迎春、探春、惜春、贾环四个人都坐在那里”。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炕的另一个用途,它不同于第一个炕的会客时座椅的功能,而是日常生活中盘座于炕上看书、休息、睡觉等日常活动之用。常靠墙设靠背,炕中设炕几,白天夫妻对坐,看书聊天,品茶,舒适悠闲,夜晚则撤去靠背炕几,铺上被褥,则可就寝休息,所以布置得就相对朴素和大方。书中第六十三回也提到了炕的这种功能,书中写道:“不用围桌,咱们把那张花梨圆炕桌子放在炕上坐,又宽绰,又便宜……大家果然抬来。麝月和四儿那边去搬果子,用两个大茶盘做四五次方搬运了来。两个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筛酒……大家方团圆坐定。小燕四儿因炕沿坐不下,便端了两张椅子,近炕放下……炕上又并了一张桌子,方坐开了……袭人等都端了椅子在炕沿下一陪。黛玉却离桌远远的靠着靠背。”(见图1怡红院) 这个炕就成了红楼群芳开夜宴的大餐桌和座椅了。书中第三处对于炕上陈设的详细描述见第六回关于凤姐房中的炕的描述。书中写道: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

 http://s4/middle/7397bf9ega517c97e65d3&690

 

 (4-16荣国府凤姐房中炕上陈设)这段描述突出了凤姐房中炕上陈设的豪华和鲜明醒目。而通过前面的描述还可以看出此处的炕又是用餐之所。

炕居文化-综合前面三段的引文分析,我们对于炕居文化可以了解到以下三点:即炕上的铺陈,炕上的摆设,炕上的起居方式。首先先来谈谈炕上的铺陈,先是在炕床上铺设毡毯,然后是设条褥、坐褥、靠背引枕。其中靠背是一种四方的很大的靠垫,类似现代沙发上的靠垫,而引枕则是正四方体,区别于一般睡觉的枕头。这就是主要的炕上的铺陈;其次再说一下炕上的陈设。炕上摆设最普通的是炕桌,即高约一尺,宽约尺五,长约三尺的长方形的矮桌,再有炕柜,是高约二尺的长柜,贴墙放在炕的一头。炕几比炕桌小,易于搬来搬去。此外还有炕屏,是一种炕上放的小屏风,样式有四扇或六扇。总之炕上的家具陈设,都是比较矮小的。举一个普遍的摆法:一条“顺山炕”,靠墙那面,摆个炕柜。炕中间,摆个炕桌。炕桌的两面,分设坐褥,是人的坐卧之处。最后再来说一说炕上的起居文化。炕上的起居方式实际上就是古老的“席地而居”的古风的遗存。因为在炕上一般人都是盘腿而坐的,如中国古代早期的“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而炕又是人们会客、吃饭、看书、休息的中心场所。由此可见,通过上面对于炕及炕的用途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红楼梦》一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的炕居方式正是中国传统的“席地而居”的古风的遗存。

 

 

室内保温采暖的巧妙设计

《红楼梦》一书除了上述所涉及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空间的布局和陈设之外,书中还多处涉及到了中国古典建筑室内保温采暖的设计。从书中对于当时建筑室内保温采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一斑。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的聪明与才智。那么对于书中建筑室内保温采暖的描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筑室内保温设计-暖阁;二是建筑室内采暖设计-地炕;三是室内局部采暖用具-熏笼、手炉等。

暖阁-我们先来谈谈“暖阁”。何谓“暖阁”。按辞典的解释是指为防寒而从大屋中分隔出来的小居。这只是对于“暖阁”的一个比较粗略的解释。实际上如果细分,“暖阁”还有好几种类型。而这几种类型在《红楼梦》一书中均有反映。第一种“暖阁”是指在大的明间正中为保温采暖而设的用木围护结构分隔出来的小间。这种暖阁的现存实例有平遥县衙大堂中的暖阁。大堂中的暖阁的情况是这样的:屏前高出地面约一尺的地方称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作“官阁”,是知县审案时所在的地方,由于官阁四面通风,冬天断案时,通常在台上的案下放一火炉,以供知县取暖,所以官阁又称为“暖阁”。

http://s6/middle/7397bf9ega517d2c4c785&690

 (4-17暖阁的第一种含义)案上通常置文房四宝、令签筒、惊堂木等升堂用品。案的旁边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状。官阁顶蓬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象征皇权一统,四海归一。这种“暖阁”就是《红楼梦》中所写的宁国府正院中轴线上的大厅内的暖阁。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一面走出来至暖阁前上了轿……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厅直开到底。如今便不在暖阁下轿了,过了大厅,便转弯向西,至贾母这边正厅上下轿”文中写贾母到宁国府的暖阁下轿,就是指贾母的轿子一直抬到宁国府的大厅内,在大厅内的“暖阁”前才下轿。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风保暖。后面写贾母又回到荣国府,不在“暖阁下轿”。此处的“暖阁”也是指大厅内的这种“暖阁”。第九十九回写贾政在官衙大堂上“踱出暖阁”,也是这种“暖阁”。第二种“暖阁”不同于第一种,一般是设在卧室中的。这种暖阁是在房间中沿房间的纵向再用木围护结构再分隔出来的小间。有在内可设炕褥,两边安有槅扇,上边设一横眉,形成床帐的样子,称之为“暖阁”。这种“暖阁”书中也多次提到。例如在第三回,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又如第五十一回晴雯睡在暖阁里……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第五十二回紫鹃倒坐在暖阁里,临窗作针黹……因见暖阁之中有一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栽着一盆单瓣水仙,点着宣石”。http://s9/middle/7397bf9ega517d665af38&690

(见图2潇湘馆)这些暖阁均是指卧房内或南或北用木隔断分隔出来

的内设炕的小间。当然这种“暖阁”内不全都放炕,也可放桌椅,入底五十四回写贾母花厅内的暖阁,书中写道:夫人起身笑说道:‘老太太不如挪进暖阁里地炕上倒也罢了’……众媳妇忙撤去残席,里面直顺并了三张大桌,另又添换了果馔摆好”。这里的“暖阁”就是保暖的小房间了,如苏州园林拙政园中的卅十六鸳鸯馆中的暖阁。除了上述的两种“暖阁”,还有一种“暖阁”书中并未提到,这就是在寺庙中经常见到的,供奉神佛像的,用木雕成的一个小房子,内挂帏幔,中设神佛像,设于房中。这种小木房就称为“暖阁”。(4-18暖阁的第三种含义)例如江南第一庙“曹娥庙”中正殿内就有一座暖阁。此暖阁位于正殿中央,玲珑剔透,富丽堂皇,有浩然之气。此暖阁通高6.5米,为三间六柱歇山重檐法式,屋面为黄色琉璃,上圆雕铁拐李、汉钟离、韩湘子等八仙人物,檐檩、额坊间以斗拱,金丝走边,下置透雕花板数道,明间双柱盘降龙两条,左右对峙,声雷目电,神态不凡。孝女曹娥凤冠霞帔端坐其中,神采奕奕。以上关于暖阁的情况也就大抵如此。

地炕-在前面释炕一段中,笔者已经涉及到了一种可以采暖的炕-土炕,这里我们再来谈一下“地炕”。“地炕”又称“火炕”“暖地”。是中国北方冬季为了室内取暖而墁砌的一种特殊地面。它的构造层是在室内地面下,先砌墁一层砖,取齐平整,然后再在上面铺设有规则,等距离的砖垛。在砖垛上架设方砖,再在这层方砖上铺砌地面砖。这就构成了通常讲的“地炕”。“地炕”还包括灶坑、主烟道、支烟道、烟室、回烟道、排烟口等几个部分。灶坑设在室外的台帮内或台帮外,其后部直通室内的主烟道。主烟道两侧设多条支烟道通向烟室。烟室是用砖垛架设的地面下的空间。在烟室的边沿设回烟道,直通室外的排烟口。排烟口多设在台帮上,冬季时,在灶坑内烧柴炭,产生的热气沿着主烟道、支烟道进入烟室的各个部门,使室内地面温度升高,进而使室内温度升高。这就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一种室内采暖措施。

http://s4/middle/7397bf9ega517d8e69783&690

(4-19暖地的建筑构造)在《红楼梦》中对于地炕的描述就有几处。书中第四十九回写道:李纨道:‘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庵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作诗’…… 说着,一齐来至地炕屋内,只见杯盘果菜俱已摆齐,墙上已贴出诗题、韵脚、格式来了”。第五十四回于是大家蹑足潜踪的进了镜壁一看,只见袭人和一人二人对面都歪在地炕上,那一头有两三个老嬷嬷打盹”。这里的“地炕”就是“暖地”而这种采暖方式虽然能获得室内毫无烟气,温暖如春的效果,但是耗煤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所以在中国古代也只有帝王及王孙贵族才能享受得起。不过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采暖方式倒是和现代比较流行的地采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们可以说,“地炕”应该是现代地采暖的雏型了。

熏床-《红楼梦》一书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建筑室内所采取的巧妙的保温采暖设计之外,还提到了不少用于室内,可灵活移动的采暖用具。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火盆、手炉、汤婆子等,此外还有现代比较少见的一种采暖用具-熏床。

http://s1/middle/7397bf9ega517dd8a9dd0&690

(4-20中国古代的熏床)这种“熏床”是罩在炭盆上的箱形罩笼,又名“火箱”“火床”。《红楼梦》一书中第五十一回是这样描述的: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咱们那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今儿可以不用……晴雯自在熏笼上,麝月便在暖阁外边……便蹑手蹑脚的下了薰笼……又将火盆上的铜罩揭起,拿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素香放上,仍旧罩了,至屏后重剔了灯,方才睡下。第五十二回四人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第五十二回: 此夕宝玉便不命晴雯挪出暖阁来,自己便在晴雯外边。又命将熏笼抬至暖阁前,麝月便在薰笼上……咱们叫起他来,穿好衣裳,抬过这火箱去。目前这种熏床在中国北方已经比较少见了,只有在中国偏远的南方或可觅见其一丝踪影。在一篇“古商城印象”的散文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这种在中国北方比较少见的“熏床”的构造和用途。文中是这样描述的:而且见有的店面广告上写着“大小电火桶(箱)尺寸齐全”更是不明白。在回到宾馆后老板(那个曾打工的姑娘)招呼我们烤火取暖,吃冰糖柑,把我们让到了一个木桌前。木桌上没有桌面,盖着一个大被子。我们坐下后,她让我们把腿脚伸进木桌里盖上被子。哇!原来木桌下面有一个火盆,满满一盆着的正旺的木炭,搭上被子热气就不会散开。我们马上想到了在街上见到的坐在‘木桶、木箱子’上的人们,向老板娘寻找答案。老板娘笑了,请我们去她房间看一样东西,这是比我们街上见到的木箱子更长的木床,床里离地面30公分时横向有一排竹铛蓬着,老板娘说‘这里冬天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将木炭盆放在火床下,然后坐在火床里取暖。有钱又怕烧炭麻烦的人们就改用现代化的电炉丝坐芯的电火床。至于火桶,和火床、火箱的原理一样,只不过取暖面积仅限于能坐在上面的臀部和靠在上面的双脚。’老板娘为了向我们验证木床的取暖效果,把一个炭盆放在了木床下,请我们躺进去亲身体验。热气暖暖地升上来,侵入我们的身体驱走了严寒。”看来这种“熏床”的取暖效果还真不错。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的采暖设施不断普及,这些古老的采暖用具也日益难见其踪影了。但是在《红楼梦》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它的踪影。

从《红楼梦》一书中,无论是用于室内保温的暖阁,还是用于室内采暖的地炕,以及采暖用具“熏笼”,无一不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才智,巧妙地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并且在这些巧妙的设计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许多现代设计的萌芽。例如地炕的设计原理与当代流行的地采暖设计同出一辙,熏笼的作用和电热毯的效果一样。因此我们从中也看到了设计的传承关系和发展趋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