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梵高《鸢尾花》赏析

(2014-02-26 16:38:49)
标签:

转载

分类: 绘画

                                  转:梵高《鸢尾花》赏析

 

                                http://i.mtime.com/Blessing/阿呆

 

http://img2.mtime.com/mg/2008/47/9a7bb3ae-f473-40cb-858b-bd2fab4b26d7.jpg

 

 

 

  凡高的《鸢尾花》18895月完成,现存于洛杉矶。同向日葵一样,凡高似乎也喜欢画这种植物。

     1892年,唐基(凡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凡高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像许多其他的凡高的画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1988年在拍卖会上,拍出了5300万美元的天价。这件事为现代美术家的成功定下了新的标准

  在凡高那些要么笔法升腾,要么布局简洁的花卉作品中显得格外突出,纵然知名度不是最高,画面整体感却相当出众的《鸢尾花》,有着幽闭的构图,厚重的色彩,灵活饱满的笔触,和细致敏感的绘画视角。

  丰硕的蓝紫色花瓣,大面积绿色的尖头长叶向上欲冲,星星点点的黄色花蕊,加上在一旁做衬托的与之一同繁茂生长的万寿菊,还有花丛下砖红色的土壤——形态各异又浑然一体。
《鸢尾花》不愧是凡高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如果拿他整个圣雷米时期的作品来讲,相信定然是除《星月夜》之外,最受人推崇的作品,只是《星月夜》是风景画,况且那种永恒流动的旋涡质感是凡高独特个性的象征。

  同样是凡高描绘花卉的名作,相比较著名的《向日葵》组画中如烈焰般火热的,从画面中倾斜而出的激情,和那沟壑纵横般遒劲的笔触与为增加立体感厚涂而出的高光,《鸢尾花》以着另一种基调触动着欣赏者的感官。

  克制还是倾诉?压抑或是抒发?挣动的花朵,浓密的花叶,蓝紫色的浓郁傲然盛放。

  只是,——常说画面的感觉就是画者内心情感,那么这盛开的鸢尾花,真的可以展现受疯病困扰的凡高的内心世界吗?

  越浓厚的色彩越能包藏着细微的惶恐与不安吧?

  所以,明显的轮廓勾勒,和同期作品少有的厚重平实的质感,是画家对于当时情绪波动的一种本能控制。所以,我希望表现真正的悲哀,这样说着的凡高在描绘鸢尾花时,没有用他招牌式的流动运笔与果断拉笔,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呢。

  以着这样的思路重新欣赏凡高的作品,对《鸢尾花》别具一格的意境也有了更新的体会——并不仅仅是在以过去不常见的方法来作画,而是以一种近乎于自闭的方式来抑制内心的狂热,并表达自己心底深层的思虑。

  然而,这也只是暂时。

  看《鸢尾花》最大的感受应该是,画家赋予了描绘对象一种天然本真的生命力,而不是以往时常表现出的粗犷与狂野。

  我希望能画出打动一些人的画作。

  人们会谈论我的画作,有人会说,他感觉到了深沉,还有人会说他感受到了温柔。
联想到凡高写给提奥的信中的语句,心里真的有不小的触动。而《鸢尾花》被称为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果真不是浪得虚名。

  因为在阿尔陷入困境,已然走投无路,凡高才决定来到圣雷米。新环境的新鲜,面医生的乐观和病友的合作,使凡高看上去和缓了很多。所以在这段时间创作出的《鸢尾花》,连点彩部分都没有任何汹涌的运笔。比起后来因重新陷入对疾病的巨大恐惧,因而无法彻底地打开心扉,无法最大限度地去把握和利用张力而绘出的作品,无论是初来圣雷米,还笼罩在割耳事件阴影之下而创作的《星月夜》,还是在幽闭状态之下画出的《鸢尾花》,都是在圣雷米初期,凡高对绘画的情感最真实而有意义的表达。

  《鸢尾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位于画面左侧,那一大朵白色的鸢尾花。它立于万寿菊与蓝紫色的鸢尾花之间,格外醒目。

  有的赏评上这样写:这样耀目的白色花朵,在其它颜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动和俏皮,更为整幅画增添了一丝生机。

  因为觉得凡高是在较以往相对平和的状态下作画的,所以直接地认为凡高其实当时是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的,于是捕捉出勃勃生机,借以表达内心的舒缓和对所处环境的放松与满足。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细心的人,在观赏凡高的作品时会注意到那种前缩法构图方式,就是将主要描绘对象突出但控制在一定区域,进而在背景上大作文章,使画面看起来更具纵深感和空间感。

  并且,圣雷米时期是凡高在着色上的要求最绝对的时期。所谓绝对是指绝对的鲜艳和明快,如要表现红色,那绝对是色感最强烈的红色,要表现绿色,那就是最青翠和浓郁的绿色。

  只是,这两点没有一个体现在《鸢尾花》中。

  鸢尾花的活动区域被放在自右上向下渐倾斜的大片领域内。花朵没有一个整齐的生长方向,每朵花有着自己姿态——却都是一种近似于挣扎的姿态,看起来像是想挣脱某种无形的束缚。这些向四面八方挣动的花朵,在并不明丽的青绿色花叶衬托下,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

  而那朵白色鸢尾,不是被众星拱月地包围在其中,而是选择了像个局外人一样,孤单地悄然独开。它离盛开的画面中重要表现的那片蓝紫色鸢尾花,和后面作映衬的万寿菊都有一段距离——孤寂又带有那么一点刻意的避世,这是明显的高更式构图风格。

  看者这样幽闭意味的画面,还能说这幅画是生机勃勃的吗?

  如果一定要坚持,那么幽闭的含义又到底是什么呢?

  一直以来,对于凡高的形容,疯狂激情不绝于耳,以至于对他作品的许多评价在约定俗成中成为必然。

  可是为什么不用更多的笔墨去写那画面中渗透的忧伤与孤独?

  为什么不用更多的心思去体会流溢的火样热情中夹带的恐慌与不安?

  1890729日,37岁的凡高离开了人世。

  “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临死时说出这样的话,对于凡高而言,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呢。从最初在海牙时表现的阴郁黯淡,到后来在巴黎受到大师的影响开始有了对色彩和空间感的追求,凡高,他走的是一条无比孤单的路。

  他留给后世人们的不光是以那些旋涡式的流动色块来宣泄的——无声的呐喊,还有如《鸢尾花》这样,用细致而结实的笔触来叙写的——无语的倾诉。

  所以,痛苦便是人生,悲哀永远没有尽头。

  18895月,初夏的暖风拂过那个叫文森特的红发男人和他眼前,他正专注描绘的,花圃中盛开的鸢尾花。

  世纪末的绘画大师的悲情一生,于此,展开了,最后一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