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水生殿社区】:天道之眼,黄天!(中)

标签:
道家术数传承癸水生殿社区南江碧水洞天谭涵易天道之眼 |
分类: 天道之眼 |
【癸水生殿社区】:天道之眼,黄天!(中)
文/谭涵易
(一)
公元189年,黄巾大起义之后的第5年,汉灵帝死。四月,少帝刘辩继位。六月,大将军何进欲尽诛宦官,事情败露,中常侍之首张让设计伏杀何进。时任中军校尉的袁绍闻何进被杀,即率兵进宫捕杀尽宦官。八月,并州牧董卓兵进洛阳,九月,董卓废少帝,另立年仅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建元永汉(次年改为初平)。
董卓自称相国,独揽朝纲,专横跋扈,肆掠惨杀,群臣惊恐,袁绍,曹操皆外逃。190年,袁绍在渤海郡举旗讨伐董卓,关东各州郡共推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恐,挟持汉献帝及群臣迁都长安,并强迫洛阳百万人口随迁。迁前大肆抢掠,纵火烧毁府街与民居,洛阳方圆200里,荡然无存,烧毁成灰。东汉未年军阀割据战乱至此开启。
公元190年,董卓迁都长安,时有二大神秘的谶语,先后现于世间: 第一条谶语是:“千里草, 何青青 。十日卜, 不得生”。此谶语说的是董卓之死。至公元192年四月,也应验这个谶语的准确性:司徒王允设计与司隶校尉黄琬、中郎将吕布合谋,诛杀了董卓。
第二条谶语是:“代汉者当涂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解读。
最早对它的解读,是出现在公元192年。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李傕郭巳杀王允、黄琬等人、吕布出逃。 随后二人争权,一人劫天子(李傕),一人质公卿(郭巳),把长安变成了战场,并纵兵抢劫,关中大乱。时有谋士向李傕解释过当涂高的意思:“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阙和傕字相通,极高之人谓之傕。涂就是道路,当涂高就是阙,代汉者即是李傕。”。
李傕终不敢代汉而立。后汉献帝被曹操迎往许都,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召集关西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傕。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李傕在黄白城被梁兴等人破斩,灭其三族,传首许都。
袁术字公路,袁绍之弟,时据杨州。公元191年,孙坚被黄祖射死在襄阳城前,孙坚长子孙策用玉玺向袁术换来兵马以平定江东。象征着天子/天命的玉玺,暗中己为袁术所得。时袁术对“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语,也就有了自己的见解:
“涂,就是道路,当涂就是站在路上。我袁术字公路,当涂高的意思就是说,袁公路站在高高的路上。代汉者,当是我袁术。”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二月,袁术称帝于寿春,建号仲氏(又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时袁绍据冀幽青并四州,势力最大;曹操据兖、豫二州,迎献帝于许昌;吕布据徐州、公孙瓒据幽州(部分)、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张鲁据汉中、孙策据江东、韩遂据凉州、公孙度据辽东,刘备尚无固定的地盘。
袁术只据杨州一地,偏安一角尚可,竟成东汉未年公然称帝的第一人,既无治国之能,这种行止是自取灭亡。袁术称帝后不久,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大军即杀向寿春城。袁绍虽为其兄,又怒他私取玉玺不上献,坐视袁术大败。至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呕血而死。
此后再过二十一年,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时曹操病亡,子曹丕继魏王位。太史丞许芝以此代汉者当涂高的谶纬见于魏王说:“许昌气见於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於许 。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
在太史丞许芝的理解中,“象魏”这个词,就是指的到达都城的路边所建起的两宫殿;这两座宫殿临路而建,且高大,因为被称为“魏”。所以“魏”代“汉”为天意。而最初的“魏”字,实际上写作“巍”,后来省略了上面的“山”。“魏”的本义就是“高大”。所以“魏”就是“当涂高”。于是曹丕废献帝自立,改国号魏,史称“曹魏”。
后世有一成语称“魏阙之高”,说的就是此意。汉为水德,巍巍高大之山,当为土德。土以克水,以魏代汉,应天运的土德,此为正解。
(二)
魏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大举攻蜀,后主刘禅举国投降,蜀汉亡。蜀汉为水德之余气。后世清亡之后,溥仪于东北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的“伪满州国”同理。
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子司马炎继为晋王。年底,司马炎于洛阳南郊祀天地,举行登基大典,建立晋朝,改元泰始。史称“西晋”。公元279年,司马炎令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大举伐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东吴亡。至此三分归晋,天下一统。
晋仍为土德,但它不是朝代土德更替的概念,而是土德延续的概念。
春秋时期的晋国,地处中原腹地。自晋文公重耳开始,晋国就己经处于霸主地位,还经历晋襄公接霸、晋景公失霸、最后晋悼公复霸中原,晋国称霸春秋,前后共计有一百余年。所以晋为土德之国。
后来三家分晋,曾经的中原霸主晋国,被韩、魏、赵三家所分,其国都为魏所继,即战国七雄中的韩魏赵三国。此三家也皆属晋德之国。
所以曹魏的国祚,由魏归于晋,三分重归一统,是一种土德的延续。只是晋的土德,较曹魏的土德,其范围更大,更广,更全而已。
但是西晋三分归一的局面,其实也谈不上真正的统一。自公元280年算起,其间西晋就历经八王之乱(公元291年—306年、匈奴左部帅之子刘渊称王,建国号为汉(公元304年)。真正国家统一,人民得享有太平的时间其实仅仅只有11年。
后世多以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攻陷长安时为西晋灭亡的时间。即使以这一时间来计算,前后也只有短暂的36年。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三月,司马睿在南北门阀势力的支持下,于江南称晋王。第二年三月,司马睿即皇帝位,改元太兴,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公元317—420年),共历113年;北方为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十六个国家。史称“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共历125年。至此,南北分裂。
东晋为天运土德的延续,北方十六国,为土中所藏金水木火之余气。
(三)
少数民族人口迁徙政策,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乱华的主因。
这一少数民族人口迁徙政策,最初是曹操制定的。公元207年,赤壁之战发生前的1年,当时曹操己灭袁绍,基本统一北方,时袁绍子袁尚与二兄袁熙逃往辽西投奔乌桓首领蹋顿,曹操远征辽西,并将这些少数民族迁徙到今天山西北部定居下来。于是曹魏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雨后春笋一样,乌桓,羯、氐、匈奴等,在北方生根发芽。
这一少数民族人口迁徙政策的制定,是有背景原因的。由于多年的混战,先是土地上的大量农民流亡,被迫脱离生产。东汉统治崩溃之后,接着又是连年的混战,中原地区残破不堪。农民不是被屠杀,便是在饥饿病疫中死亡,天下不耕者二十余年,剩下的编户之民,仅及东汉全盛时期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由于人口的减少,军队中兵力的来源,特别是骑兵,更是靠少数民族来补充。因此曹魏集团对待境内少数民族主要是先征服后迁徙的策略,以此来增加人口、税收和兵力。迁移自然不会是整体迁徙,而是分散迁徙,认为这样就可以分而治之。
至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盘据辽东的公孙家族再次叛乱,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次年,司马懿率军平叛,大破公孙渊,为了以绝后患,司马懿将公孙家族连根拨起,并屠杀辽东各级官员近万人,辽东之民全数内迁。公孙家族一直镇守辽东,以一汉而压打辽东各少数民族,例如高勾丽、鲜卑、柔然等。如今这块土地成了无主之地,北方各少数民族也再无压制,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埋下乱华更深的祸根。
但是这种少数民族人口迁徙政策的制定,却忽略了人性:第一代的少数民族的移民,还会认为自己是远离故土的客居之人,但是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由于生于斯,长于斯,父母长辈也老死于斯,他由一出生来到这世间开始,就会视这块土地为自家的,也不再视原来的主人为这块土地的主人!这种现象,其实直至今天,仍然是普遍存在的。
当这个国家政权强盛的时候,迁徙之民会尊重这个国家强大的政权,并可以为之效力。但是一旦这个国家政权衰弱的时候,就必有异心。切身利益之下,这块土地主人客人纷争必起,就必然带来乱象。
古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后世20世纪未21世纪初欧盟的中东难民政策,也使西欧/北欧国家的穆斯林化,足以证明这一现象。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美利坚帝国,这个看起来今天仍无比强大的移民国家!
司马氏代魏而立后,仍依循这一少数民族人口政策。但是到了西晋初年,内迁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矛盾己经严重威胁着西晋政权。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山阴令江统以《徙戎论》上奏司马炎,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居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骠悍骁勇,弓马娴熟”一旦有“风尘之虑”,必然生变,建议将各族迁往边境,或限期迁回故地。”;待御史郭钦上书,主张将平阳、弘农、魏郡、京兆、上党等地内迁的少数民族,徙往西北边境一带。建议未被司马炎采纳。此时西晋的国力仍是强盛的,所以五族未见生变。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崩。惠帝司马衷即位(公元290年—306年),随即发生八王之乱,前后混战十六年,西晋的国力由盛转衰。公元294年,匈奴人郝散在上党(今山西长治)起兵;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父子在山西起兵,先后称帝,至公元311年刘聪派大将刘曜攻破帝都洛阳,晋怀帝司马炽被俘,二年后司马炽被杀;再三年,攻破西晋新都长安,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至此西晋亡。
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开始,一直到公元681年北周建立,这段时间长达380余年,这是一段北方中原的汉族陷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最绝望的时期。这是土德之中的五黄和二黑的特性决定的。
土位中央,才能称为“中黄太一”,例如西周。土飞他宫,五黄二黑。
谭涵易2020年8月3日于广东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