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罕见的红山文化《展翅玉鸮》鉴赏

标签:
红山文化极罕见展翅玉收藏杂谈 |
分类: 铜器、玉器、杂项等 |

红山文化,发源于今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至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遗迹之一。据文献记载,其最早发现于1921年,命名于1956年。百年来,先后发现遗址近千处,可见其分布地域相对较广,今之内蒙古赤峰红山不过是首次发现地而已。
而红山文化最直接而典型的象征符号,除了彩陶以外,便是其遗存下来的各式玉器。其时,红山人的玉雕工艺水平已经处于较高的阶段,主要工艺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鸮、玉蝉、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以及形态各异的人物与神像等等。

玉鸮,则是红山玉器中相对出现较多的器形类别,其以鸮(猫头鹰)之形象为基本形,雕琢出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鸮之形态。这些玉鸮雕琢粗细有别,玉质也有差别,埋藏地域水土差异而至其沁相也有不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之前,愚已经展示并鉴赏过自藏的几件不同形态和大小的红山玉鸮,今在检点帐中所藏,还有不同形态的玉鸮尚未公展。是故,今日赏玉,再将这件形态很少见的红山玉鸮帐中点选出列,拍照亮相,公展鉴赏于此,实物实证,以飨藏好。

首赏其形。一眼可识,,头部鼓圆双眼,顶部后有圆形类双耳,身中部偏下有卷曲双足,展开尾翼和双翅。根据此形,正是红山文化中典型的“鸮”之形态,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其翅膀呈飞翔展开状态,而非更多的收合状,可谓独特罕见,故名曰“展翅玉鸮”。其高约11.5厘米,重量235.8克,相对厚重。续可见其器形规矩对称,背有双孔,其工凸显自然。红山玉器的基本特征鲜明。


复观材质,青白质地,表面大部为青黄色外皮,玉质纯净坚韧、质地致密,更是油性十足,甚为突显。无需细表,其乃为质地上佳之岫岩河磨玉无疑。而这种玉质,则正是很多红山玉器所用之玉。而我们知道,河磨玉是岫岩透闪石质玉(岫岩软玉)中的极品玉,可与和田玉相媲美。因此,其玉质上佳,可以确定。再观其身,血红沁丝丝深入,变化多端,可谓昭然一派自然天成,悠久年代之耄耋至老之相,直入眼底,新伪仿品盖不可得此沁相,其大门洞开,已是不在话下矣。


如是,一番鉴赏审视,此件“红山文化展翅玉鸮”,诸般特征,皆为开门见山,毋容置疑。正是一件十分难得而又凸显老美之红山文化上佳玉器,具有较高收藏价值,则是不言而喻,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善藏。
而对于红山玉器,我们亦今为止尚无法做到尽知通晓,故而不管你收藏阅历多么丰富,也必然还存在不少认识的局限性,为此,我们只能是面对先人之作,心存敬畏,稍安勿躁,不以区区己识而去通判天下所藏,方才能成其家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