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极罕五代十国《开平通宝背十》铜钱暨赏析

标签:
五代十国首发极罕开平通宝背十赏析收藏 |
分类: 先秦五代十国 |

开平通宝,五代后梁太祖朱温(朱全忠)开平年间(公元907-911年)铸币。此钱历史以来所出甚罕,凡载之谱,皆称其为仅见,并为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其中,在华光普先生所著《中国古钱大集》中续前人所述,曰:“传世各仅见一品,(方若旧藏;后通宝归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而元宝一品至今已殁落不明),或当时仅存试样并未正式铸行”。又批曰“近年中原地区又出土一枚,为民间藏家所获。”
然而,关于古泉这种所谓“孤仅”的说法,其实只是前人眼界基于自己所见而言的,自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客观局限性。即受时空和资讯所达等条件的制约,所谓孤仅也不过是个人之见,一时之晓,无法成为事实的盖棺之论。
对于开平通宝钱,其特征亦在该书中描述为“铜质浑厚,面文旋读,书意在隶、真之间,笔势洒脱,大似当五,等”的描述是正确的。尤其是铸体厚实,符合五代十国钱币最重要的普遍性特征。尽管如此,其描述也是仅仅针对其所见一枚实物的结论,是否就是代表其全部,则很难盖棺。因为古泉的制式形制等有哪些,还得根据后世的逐步发现情况来确定。

在公元2022年8月22日,愚便在本人自媒体上首发了一品极罕见的“开平通宝背四决”铜钱,实物实证了开平通宝钱除了普通制式外,还有背四决之品的存在。然而,事情并未完结,在经年的猎泉过程中,愚还万分有幸的猎获到一品“开平通宝背十”铜钱,数十年来,一直未见有公展和提及(本人眼界耳域),是为极罕之创见。今日赏泉,特将其帐中点选出列,拍照亮相,遣之于此公展赏析一番,实物实证,并飨泉界藏好矣。

首识书相。清晰可识,本品面文“开平通宝”四字,书体似隶似楷,旋读,背穿上一个“十”字,迄今为止首见。续可见,其字笔划清晰,书写笔势洒脱,率意而不拘,十分的自然而不做作。无需再表。品文识书,本品之书相,正是该钱特有风格,为其时官炉所铸,到代无疑,其门得开,没有二话。
然而,重点还有其背之“十”字,如何理解?首先,愚见以为,这是那个时期根据流用(通货膨胀)需要,为节省用材而在原有钱币上加铸数字,将原有铸币提升所值的一种简便措施。这种情况,早在唐代便已经出现,即唐“乾元重宝背十”、“乾元重宝背二”等钱便是如此。此外,在同一时期的幽州刘守光铸币中,也出现了系列加铸数字的虚值钱,如应天元宝、应圣元宝等背万、背千、背百、背拾等。由此可见,“开平通宝背十”钱的出现,并非孤例,合乎时代背景。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因其“背十”而否定其真实性。

次观铸相。辗转本品,可见其铸制相当规整,直径约为37.06毫米,重约25.95克,铸体浑厚料足,类折五形制大小,符合该钱之基本特征。续可见,其制式为面缘中宽,狭穿,面穿廓窄,背穿廓略粗。其铸体显示,方正圆矩,地章微平整,穿轮皆为干净。再可见,轮廓分明,字廓深竣挺拔、笔划清晰,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处。毫无疑问,观铸识体,本品铸相与五代十国铸币基本特征(料足厚重)大背景相符,亦合之前老一辈泉家对该钱基本特征的描述,尽管其背有“十”,然乃官炉出品当是无疑,其门再开,无话可说。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可见浑身锈痂裹缚,老生坑锈相,锈痂裹缚,乃为上世纪出坑,三四十年方成此貌。可见其锈色纯真,分布自然,锈痂老遒骨发,分布彰显自然,皮壳更是叠嶂,老而弥坚,可抗刃击。续观其材质,青铜质地确定,铜色老旧感十足。至此,辩锈识浆,本品锈相昭然一派自然天成,无异无邪,天下新伪盖不可及,其大门洞开,自是不在话下矣。

如是,一番鉴赏审视,此枚“开平通宝背十”铜钱,三相一材,风格鲜明,老气横秋,一眼开门见山,真实到代而难以置疑。前述,据泉谱描述,之前仅见一枚,背拓图较为模糊,然仍可看出其为光背式。而本品,背轮廓分明,鼓凸有度,在书相风格和铸体厚实一致的情况下,其背十,只能表明其为升值所为。不管如何,此钱亦今为止仍为极罕见,虽难说孤仅,然亦相当珍罕,其不仅具有不小的研究价值,亦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值得倍加珍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