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极罕见的战国《同是·圜钱》暨鉴赏

标签:
战国首发极罕同是圜钱收藏 |
分类: 先秦五代十国 |

圜钱,乃为战国中晚期先后铸于周王畿、魏、秦、赵等地的一种圆形圆孔钱,其铸相制式主要是面背无廓,穿孔正面大于背面,直径面小背大,形制大小不等,铭文多种多样(不少与布币铭文相同),主铸材质为青铜。
而关于圜钱的品种,在之前的若干泉谱录载之中,已见的大约有十几种,铭文不一,大小有别,有珍亦有普,也有授爵中国古泉老五十名珍之品。
我们知道,古代尤其是高古时代,其时铸制的钱品,由于时间久远,铸量不一,后世匿藏无定处,致使其发现是一个漫长渐进过程,以至于我们到今天仍然难以穷尽。换言之,仅就圜钱而言,根据愚之收藏实践来看,新老泉谱以及人们所见之品,远远不止十余种,事实上还有不少虽早有出坑现世,却由于各种原因而被秘藏,乃至于百十年来未曾公开披露出来。

由于一些布币也铸于战国中晚期,且不少以记地为铭文,因此,布币上的一些铭文也会出现在圜钱上(之前本人已经披露鉴赏过若干品)。譬如,在方足布中,就有以“同是”为铭文者。无独有偶,检点愚之收藏,就曾有幸于早年猎获以“同是”为铭文的圜钱,迄今为止,该铭文的圜钱从未见公开披露,而检索诸泉谱,也是不见其踪影,可谓创见之品。
在此之前,本人已经首发鉴赏过若干枚脱谱且未曾公开披露过的不同铭文圜钱。是故,今日赏泉,再将帐中所藏这品极罕见的“同是”铭文圜钱,点选出列,拍照亮相,首发在此公展鉴赏,以宣泉界,再飨泉好矣。

首识书相。清晰可见,本品面文“同是”二字,金文书体,右则竖读,背平无文。可见其字笔划纤细匀称,清晰易识,书相古朴而自然,时代风格鲜明,伪不可及。如此,品文识书,无需赘述,本品书相风格特征乃为到代,其时官炉所铸,无异无邪,其门得开,没有二话。
需要指出的是,“同是”方足布,铸者为三晋当地地区和燕地,铸期也在战国中晚期,。而圜钱也铸于战国中晚期,时间上与上述布币是叠加的。因此,在圜钱这一制式出现后,时相同铸者仍然采用布币上的铭文为圜钱之铭文,则顺理成章,丝毫不奇怪矣。
次观铸相。不难看出,本品铸制规整,圆形圆孔,无廓平背,其中,面孔斜入大于背孔,乃为到代圜钱制式之典型特征无疑。其直径约为35.12毫米,重约8.44克,铸体厚薄适中,地章平整,穿轮皆为干净,直径面小背大,穿口面大背小,斜入,文字笔划纤浑圆,深竣清晰,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处,毫无做作之态。藉此,观铸识体,无需再表,本品之铸相显示,乃为其时官炉铸品,铸相优良,其门再开,无话可说。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可见其呈现为半生半熟坑之锈相,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于陕西咸阳坑,已有近四十年余年时日。可见其身锈痂裹缚,皮壳叠嶂,包浆凝重,分布深浅相间,彰显自然。锈痂红斑崭露点染绿锈,皮壳更是老而弥坚,一派横秋老气风貌凸显,千年岁月磨砺之特征,正是一目了然。察其材质泛红,乃青铜质地确定,铜色无比自然陈旧,无需赘述。至此,辩锈识浆,本品锈相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其门洞开,自当不在话下矣。

如是,一番鉴赏审视,此枚“同是·圜钱”,三相一材,是为一眼开门见山,无可置疑,真实到代之物当可确定。而此铭文圜钱的发现,为圜钱的铭文再添一种,对于我们认识研究战国圜钱具有相当的意义,而对于收藏来说,亦是价值不低。总而言之,它的亮相,将使我们能进一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圜钱的铸制情况,一改谱载圜钱铭文品种长期以来皆无大的改变与充实之情况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