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罕见的清《宝源局嘉庆通宝小平雕母》鉴赏
标签:
清代极罕宝源局嘉庆通宝小平雕母收藏 |
分类: 雕母与母钱 |

雕母,乃古钱币体系中的一种,其是指铸钱局钱工以手工雕刻而成,用于下一步铸钱的母(祖)样钱。其使用的材质通常有木质、象牙和金属。进入到清代以后,除了呈帝阅批的牙样雕祖钱外,“钱局每开炉铸钱,先取精炼黄铜制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铸若干母钱,最后用母钱翻砂铸流通钱,因此雕母又称祖钱,均为手工雕刻而成,枚枚不同,在钱币铸行流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特殊的性质,加上钱局使用后往往存档入库,故民间流传甚稀,而其工艺的特殊性又使雕母具有流通钱无法比拟的艺术观赏价值(鲍康《大钱图录》)。
除牙样外,清代雕母钱,材质黄铜为主,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钱文书相风格与后续流用子钱一致;二是,使用材质多为精炼黄铜(通常为九炼至十二炼);三是,手工雕刻而成,雕刻痕迹可见(所谓雕痕化尽,只是描述其精雕工艺的形容词,真正手工雕母之雕痕实际上是无法化尽的)。
根据谱载情况来看,清代雕母存世较多的是乾隆年及其之后,尤其是嘉庆通宝钱,几乎每局皆有雕母钱入谱记载的拓图。这一情况表明,嘉庆通宝雕母钱相对存世较多,此其一;其二,由于小平钱雕母体小易失,也容易刻废等原因,故而所雕之钱存在废品率相对较高的概率,因此,钱局在安排钱工雕琢时,当非一人或者只雕琢一枚,而必然是同时雕琢数枚。

有迹象和逻辑表明,清代雕母,同局同年号钱雕母,在雕制时,不是每种钱仅雕一枚,尤其是小平雕母钱。而是数枚同雕,以备铸母时使用以及防止废品或损坏。一句话,从逻辑及其道理上来说,这是成立的。而能够证实这种推论的,唯有发现同局同年号的另品雕母,并经得起审辩,符合雕母的典型特征,则其实证成立矣。
藉此,检点愚帐中所藏,正是有这样的情况存在。阅谱可知,宝源局嘉庆通宝小平钱,有数枚雕母拓图入谱(可证上述之言)。而愚帐中亦藏有一品源局的小平雕母钱。是故。今日赏泉,特将其帐中点选出列,拍照亮相,遣之于此公展鉴赏一番,骡子还是宝马,遛遛即明矣。

首识书相。清晰可识,本品面文“嘉庆通宝”四汉字,背满文“宝源”二字。可见其字书写极为工整,笔划纤细,间隔有距,横直竖立,书意颇具力道。其中,“嘉”字乃为“长横嘉”,风格特征十分鲜明,正是嘉庆通宝钱最为典型的通式书相,而其余三字,写法风格等书相,亦与行用钱书相基本一致。故而,品文识书,其整体书相端庄规矩,官局制品之貌相鲜明,其门可开,无异无邪。
次观雕相。辗转本品,可见钱体平滑而精整,字口干净利落,详察无铸造痕迹。其直径约为26.51毫米,重约6.97克,厚薄适度,径重均大于一般小平钱的规格,乃雕母基本特征之一。续可察其字笔划纤细,间隔有距,其中,在所有字之字根处和地章接轮处,皆有凹沟槽,此乃典型的刻刀为抬显文字笔划所雕刻的痕迹,此其一;其二,文字笔划中的“口”形之处,呈现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之棱角漏斗形,笔划起收犹如刀斩,笔划面窄根宽呈梯形状,此都是手工雕刻之典型痕迹特征;其三,金口微开,雕母又一特征口内仍可见雕痕;其四,可见其双面棱边倒圆,典型的手工磨棱现象,以防棱边磕碰损坏而影响美观;其五,钱体通体无砂眼,光整有加,无锉修痕迹,雕母用材特征鲜明;其六,察其材质,乃为黄铜,虽略有包浆,然可察其质地精黄,亦是雕母之精练黄铜用材。藉此,观其钱体,具备手工雕刻痕迹与特征皆为鲜明,是为手雕之之品,可以确定,其门再开,无话可说。

再察锈相。不难看出,本品通体无锈,呈现较明显的传世品锈相特征,早前似有过清洗,然仍有包浆裹缚,鲜明之真容展现。可察其包浆老道,踏实不虚,抗反复摩擦,分布深浅相间,凸显自然,字里行间仍留有尘痂痕迹,传世品特征明显。而其黄铜质地,铜质颇精,铜色光泽温和,陈旧感明显。藉此,不再多言,一言以蔽之,本品锈相可谓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其门又开,当为不在话下矣。



如是,一番鉴赏,几度审视,此枚“宝陕局嘉庆通宝小平雕母”钱,三相一材,皆凸显雕母典型的特征,故而谓之开门见山之品,当不妄言。如前所述,谱载源局此钱雕母几品,而今又现,观者心生疑惑,毫不奇怪。然,这种小雕母其时非仅雕一枚之说,亦是道理情理皆可通之,故而,只要其本身符合雕母的诸般典型特征,书相雕相以及材质包浆锈色亦能过关,则其便可为实,便可有力证明前述之推断矣。
目前而言,广为检索,此雕母难见实物展示之踪迹,其存世罕少,便可证明,亦是情理之中,能猎获收藏于帐中,亦是幸运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