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极罕见的战国《“上专”大孔圜钱》暨鉴赏

标签:
战国首发极罕上专大孔圜钱收藏 |
分类: 先秦五代十国 |

圜钱,战国中晚期各国所铸的一种圆形圆孔钱币,其乃布币、刀币向方孔钱制式转变过渡时期的产物。圜钱之铭文与布币相同,以记地为主亦有纪值和记数的。阅谱可知,之前的新老泉谱仅载有不同铭文和大小的圜钱仅有十几种,且皆为小孔,未有见录入大孔者。
事实上,根据愚所藏的圜钱来看,其有数十种不同铭文和大小形制以及制式(小孔和大孔),因为种种原因,其出土数十年甚至百年来未得公开披露,大多不为人所知晓,泉谱更不为所录,成为一大憾事。由于太多的人没有见过,有的见了但又不从三相一材和历史背景等上去综合研判,从而有眼不识泰山,甚至轻率轻薄的加以否定。

基于此,为揭开战国圜钱神秘的面纱,愚将逐步将这些从未公开披露、又无懈可击的大开门圜钱展示出来,以弥补整个泉界对战国圜钱认识的严重不足。
去年开始,愚已经首次披露过数枚泉谱未载铭文的圜钱,其中包括一枚“上专”铭文的圜钱。今日赏泉,特再将帐中所藏这枚首见极罕见的,铭文“上专”的大孔圜钱择出,拍照亮相,遣之于此首次公展鉴赏,实物实证,以证其实,以飨泉界藏好。

首识书相。清晰可识,本品面文“上专”二字,大篆体,右左横读,平背。首先可识,其铭文为“上专”二字,略有泉识者一看便知,“上专”是三孔布其中的一种铭文,其铸期早于圜钱,因此,如我之前已经指出的,战国布币上的一些铭文在后来的圜钱上也有出现,如已知的“蔺、安臧、济阴”等,故而毫不奇怪,无非其从未披露出来公见而已。其次,可见“上专”二字笔划纤细,横直竖立,弧线圆滑,书写工整,与“上专”三孔布之文字风格亦是十分的接近(均为大篆,风格相类而近似,然笔划长短宽窄不同)。整体观之,其古朴之书意彰显,可谓无异无邪,十分正点。至此,无需赘述,品文识书,本品书相风格特征鲜明清晰,是为其时官炉铸品无疑,其门首开,无有二话。

次观铸相。辗转本品,可见其铸制十分规整,最大直径约为54.62毫米(面小背大),重约23.45克,足料,厚薄适中,类似后世当五十形制大小。首先可见其制式,圆形,中心大孔,边缘斜边,面径小于背径,穿孔面大,斜入,背孔小,这正是战国圜钱典型的基本铸相特征。其次,可见其文字笔划纤细,鼓凸自然有度,钱肉(地章)平坦,穿孔轮边皆为干净无流铜。如此这般,观铸识体,本品铸相清晰地显示了,战国官炉圜钱之应有特征,伪所难及,其门再开,无话可说。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不难看出,其身锈痂裹缚,老生坑趋熟之锈相,乃上世纪出土于陕西已有数十年时间,其锈痂渐显熟相,然仍可见绿锈点染,红斑崭露。进而再可见其皮壳叠嶂,包浆凝重,层次丰富,深浅相间,分布彰显自然。测其皮壳锈痂,老而弥坚,坚硬而不糟,可抗刃击,横秋老气一目了然。续观其材质,钱体泛红,当为青铜质地(含铜量较高的青铜,红斑之故矣),铜色老旧耄耋。毫无疑问,本品锈相,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诸般特征,伪作概不能得之,其门洞开,山峦叠嶂,不在话下矣。

如是,一番鉴赏,几度审视,此枚“上专”大孔圜钱,三相一材,开门见山,廉颇黄忠,过关斩将,毋容置疑。如前所述,“上专”是三孔布中相对较多见的铭文品种,而此“上专”大孔圜钱,根据愚的自藏来看,也不过一二,余不见任何公展与泉家提及,更不见泉谱有录,其珍稀度可以说比相同铭文的“上专三孔布”还要更胜一筹。其能得见天日亮相于世,实乃幸运加持,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和认识战国圜钱,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极具收藏价值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