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罕见的明代珍泉《万历年造背五钱银钱》鉴赏

标签:
明代极罕珍泉万历年造五钱银钱收藏 |
分类: 明清 |

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铸钱较多,大小各式。其中,除矿银钱以外,另铸有银钱面文“万历年造背二钱、五钱、八钱、九钱”(已知的四种),皆为背纪重。谱载该四式钱,全部定一级,乃明代相当珍贵的泉品。其中“万历年造背五钱”银钱为民国知名藏家沈子槎旧藏,另外“八钱、九钱”出土于北京郊区明锦衣卫指挥使朱忠禧墓,现为首都博物馆所藏。
万历银钱,是历史极少有的用于流通使用的银质货币。据载,万历年间,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大大增加。明英宗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禁令解除,白银取得了合法的货币地位,加之纸钞贬值和铜钱铸量的减少成为铸银钱流用的原因之一。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面文“万历年造”的银钱是赏赐币,用于皇帝赏赐之用(见央视1912年《国宝档案》:“万历年造背八钱”银钱的介绍)。但是,考虑到万历年间还铸有“万历通宝背矿银、背矿银四钱”等明显用于流用的银钱,因此,万历年造之银钱,并不能排除其参与流用的性质。有关于此,因没有明确的历史资料记载,这里便暂不做深入探究了。

万历年所铸这些用于流用或者赏赐的银钱,因铸造时间不长,用银成本更高,故其遗存量总体上非常少,这是后世很难见到其真容的主要原因。而在这四种万历年造纪重银钱中,相对而言,背八钱、九钱存世更罕,二钱、五钱次之。尽管如此,二钱、五钱银钱仍然珍罕难得,公展也是凤毛麟角,极难见到(可见一些铜质品,是否为真实替代品,仍待考)。
在经年的猎泉过程中,愚有幸猎获万历年造背五钱银钱一品,藏而未露,时至今日,天时地利人和,理当公展出来。是故,帐中点选出列,拍照亮相,遣之于此公展鉴赏,以飨泉好。

首识书相。清晰可识,本品面文“万历年造”四字直读,背穿右“五钱”二字竖读,皆为楷书书体。可见其字楷书规范,字形较为莽壮,笔划粗遒,横直竖立,转折见锋,整体书意力道十足。如此,无需再表,品文识书,此等书相凸显万历钱风格,其时官炉铸品之特征鲜明,其门得开,无可置疑。
次观铸相。辗转本品,可见其铸制规整有加,直径约为36.32毫米,重约20.25克,料足而铸体厚薄适中,类折五形制大小。观其制式,面中宽缘,粗穿廓,铸体方正圆矩,平整地章,轮边干净,穿口有铸造流银未曾彻底清理干净,然不失自然之貌。续可见其轮廓分明,面背字廓皆深竣而挺拔,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处,无故作高凸之态。毫无疑问,观铸识体,此等铸相彰显官炉品质,无异无邪,伪不可得,其门再开,无话可说。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材质泛白,结合重量与包浆,其乃银质无疑。再可见银质特有栗黑色包浆以及皮壳,凝重而滋润,分布深浅相间,极为自然,浆质踏实不虚,银色光柔和不贼。藉此,无需细表,辩锈识浆,本品包浆皮壳,彰显自然老气,可谓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伪不可得,其门洞开,不在话下矣。

如是,一番鉴识审视,此枚“万历年造背五钱”银钱,三相一材,无异无邪,开门见山之品,真实可靠。如前所述,此银钱至今仍极其罕少,收藏实践中更是难得一见。其作为历史上直接用于行用的银钱,更是意义非凡,具有很高的研究与收藏价值,确实是十分的珍贵,值得倍加珍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