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罕见脱谱品北宋《崇宁通宝瘦金书特大型》铜钱鉴赏

标签:
北宋极罕脱谱崇宁通宝折十型收藏杂谈 |
分类: 两宋 |

崇宁通宝,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之铸币。崇宁钱因钱文为宋徽宗以自创瘦金体御笔书写,文字隽美,铸制精整,而博美名。尽管其钱因版式较多,总体遗存不少,然其间亦有稀罕版式,且收藏价值较高之品。
阅谱可知,崇宁通宝瘦金书钱形制几种,小钱以小平、折二为主,大钱谱称折十,直径约在33—35毫米之间,实际相当于常规标准折五大小,与紧接其后的大观通宝折十钱径约40毫米余差距明显,因此,将35毫米径之崇宁通宝钱定为折十,便显得不合规制,此是后话,暂不深究。

因此,我们仍以主流泉谱所载为据,换言之,崇宁通宝瘦金书钱,未见载入40毫米及其以上直径之大钱。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崇宁通宝钱果真没有大钱呢?回顾北宋铸钱史,我们便不难发现,超40毫米直径的真正折十或者特大型大钱早在北宋早期就有铸,如太平通宝、咸平元宝、祥符元宝等。因此,在北宋后朝无论哪帝哪年号出现折十及其以上的大钱,都不奇怪,乃铸习之承袭矣。其真伪的关键在于这被发现的大钱三相一材是否过关,经得起检视。
而根据愚所藏来看,曾经有幸猎获到崇宁通宝瘦金书特大和超大型钱,皆为脱谱之形制。其中,直径约近50毫米的特大型钱,迄今为止未见公开披露过,可谓极其罕见。时至今日,天时地利人和,不再秘藏,特将其帐中点选出列,拍其照亮其相,遣之于此公展鉴赏,以飨泉好,孰是孰非,是骡子是马,且听以下分解矣。

首识书相。清晰可识,本品面文“崇宁通宝”四字,瘦金书书体,旋读,光背。不难看出,其字乃典型而标准的瘦金书,笔划清晰,间隔有距,横直竖立,力道十足,隽美俊朗。其字形大小适中,布局协调,乃徽宗手笔,崇宁通宝瘦金书书相,确定无疑。故而,无需赘述,品文识书,就其书相而言,乃徽宗官炉正品,其门得开,无异无邪。
次观铸相。辗转本品,可见其铸制十分的精整,直径约为49.68毫米,重约32.53克,铸体较为厚实,超常规折十形制大小,可定其为特大型形制。其制式显示,窄缘,窄穿廓(背穿廓较之面穿廓略宽),铸体方正圆矩,坦平地章,穿轮干干净净。复观其字廓,轮廓分明,深竣挺拔,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处,可谓十分的干净利落。如此,无需细表,观铸识体,可见本品铸制精整完美,承袭崇宁通宝钱之典型铸相,正是徽宗官炉出品应有之貌,其门再开,无话可说。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其乃生坑锈相,然出土已早,渐趋熟相。可见孔雀蓝锈色,纯真无邪,锈痂皮壳叠嶂,深浅相间,极富层次,分布十分自然,其中,皮壳熟老之相明显,十分真实自然。测试其锈痂皮壳,老而弥坚。薄锈之处,包浆凝重。续可察其泛红材质,乃为青铜质地,铜色更是凸显自然陈旧。至此,无需赘述,辩锈识浆,本品锈相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伪作盖所难为,其门洞开,不在话下矣。

如是,一番鉴赏,几度审视,此枚“崇宁通宝瘦金书特大型”铜钱,三相一材,开门见山,廉颇黄忠,过关斩将,真实可靠而毋容置疑。如前所述,本品如此直径,非为折十,正是一种特大之型,收藏价值很高,不言而喻。其长期不得公开而见,显示其史铸量极少,遗存更罕,脱谱亦是自然。其可力证崇宁官炉至少试铸有特大型钱,由此弥补了崇宁钱之缺,一举解决了崇宁通宝瘦金书无大钱的问题,纠正了误断。至于其为什么长期未予披露,自有其内在之道理,故事不讲,唯实而论,骡马可分,真的自然假不了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