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珍《大宋通宝背当拾》铜钱鉴赏

标签:
南宋名珍大宋通宝背当拾鉴赏收藏 |
分类: 两宋 |

大宋通宝背当拾,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关于1225—1227年)之铸币。谱批为试铸币,未正式行用。青铜质地,铸制精整,铸体厚实,径超50毫米。该钱于民国初期发现,时称藏家潘伯寅以黄金五十两购得一枚,堪称豪横之珍。
由此以来,大宋通宝背当拾钱名声鹊起而渐至盛大,并在后来授予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爵。尽管如此,该钱亦并非珍稀到孤品仅见,甚至几枚。我们在公元2004年华光普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一书中可以见到所载该钱即有数枚拓图,书相大致相同,仅略有差别。这就表明新中国以来,该钱继续有所发现,且存在一定版式差别,乃为不争之事实。
而进入本世纪,在大东北发现以辽金钱币为主包括各代的大量铸币过程中,也发现了一批罐装窖藏的大宋通宝背当拾钱。然在大东北发现的这批大宋当拾钱,书相正点,锈相锈蚀不重(罐装),直径约51毫米余,唯铸体较薄。这与另外非东北发现的铸体较为厚重的钱相比有较明显差异。根据愚的收藏来看,东北发现薄板钱绝不能武断言假,因为其本身的三相一材是过得了关的。

那么对于大宋通宝的厚重品有如何解释呢?愚见初步认为,极可能是当时铸制批次不同以及减重铸制,薄板铸于后,并为金人所获掠北而在东北保存下来。此为一说,当然,也不排除薄板之品是金人所仿铸。总之,愚见认为东北薄板品在铸制时间上也是差不离的,具体原因,当然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而对于大宋通宝背当拾钱厚重品而言,可以肯定其乃初炉原铸品,而初炉通常又都是足料足重的。至此,余不多言,时至今日,特将愚帐中所藏这种初炉原铸大宋通宝背当拾钱点选出列,拍照亮相,公展鉴赏于此,以证其实,以飨泉好。

首识书相。清晰可识,本品面文“大宋通宝”四字,背“当拾”二字,皆为楷书书体。该钱文据传为大书法家蔡京所书(蔡京北宋宰相,故是否为我所书尚需过硬考证),可见其字书写十分潇洒,笔划横直竖立,张弛有度,力道凸显。整体字形大小适中,布局协调,端美而俊朗之风格,直入眼底,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藉此,品文识书,无需细表,本品书相无异无邪,官炉出品无疑,其门得开,没有话说。
次观铸相。辗转本品,可见其铸制规整有加,其直径约为53.76毫米,重约49.97克。铸体较为厚实,重量足重,超标准折十形制,也是南宋时期折十型钱的通常直径大小。其铸相显示,窄缘,穿廓粗细适中,铸体方正圆矩,平坦地章,穿轮皆为干净。续观字廓,轮廓分明,深竣挺拔,字口清晰,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处。显而易见,观铸识体,本品铸相精整之铸相,径重合规,足料足重,非其时官炉初铸莫属,其门再开,实实在在。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可见锈痂裹缚,鲜明的老生坑锈相,出土已有较长时间。其体锈痂深浅相间,分布自然,皮壳叠嶂,附着紧实。测其锈痂,坚硬而不糟。薄锈之处,包浆凝重老道,踏实而不虚。续察材质,铸体泛红,可识其乃青铜质地,铜色彰显自然陈旧。至此,辩锈识浆,无需细表,本品锈相老气横秋,耄耋真实,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伪不可及,其门又开,不在话下矣。

一番鉴赏,几度审视,此枚“大宋通宝背当拾”铜钱,三相一材,无异无邪,开门见山之品,毋容置疑。正如前述,大宋通宝背当拾钱,虽为大名誉品,然时过境迁,其存世并非珍罕到仅仅几枚。愚见以为并根据愚的收藏不止一二枚来看,其存世当有一小量,并不虚估。而其版式之差,由于差别不大,有时易为混淆难辨,然只要认真比对,即可明了。尽管如此,该钱物以名为贵,其收藏价值至今仍然颇高,收藏实践中,真品仍属难得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