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罕见的清代《顺治重宝背大清开炉大钱》鉴赏

标签:
清代极罕顺治重宝背大清开炉钱收藏 |
分类: 明清 |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开铸满清入关主政后的第一币“顺治通宝”钱。史载顺治元年,在北京于工部和户部开设宝源局与宝泉局铸钱,后随天下统一,逐步在全国各地开设铸钱局。
古代铸钱,有的钱局在正式开铸之前,往往会铸制少量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于祈福纳吉,这便是“开炉钱”。而这种开炉钱通常形制较大,背有纹饰或文字,与行用钱有别,其宝文有的采用行用钱名称,有的则在元、通、重三字中另选一字作为宝文。在清代从顺治年开始铸年号行用钱,采用 “通宝”为单一宝文,直至咸丰年打破这一传统。
进而阅谱可知,顺治年间亦开铸了清代首枚开炉大钱,是为“顺治重宝背大清”开炉大钱,该钱首载于民国丁福保编著之权威泉谱《古钱大辞典》一书中。由于其相对年代久远,时铸量有限,遗存稀少,故而建国后不少新泉谱皆未复载此开炉大钱。

作为清代入关后第一开炉大钱,相对而言“顺治重宝背大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加之遗存相当稀少,故而一方面在收藏实践中难得见到,另一方面在后世其亦有仿铸品或伪作流世,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钱文书相风格不对。是故,今日赏泉,特将愚帐中所藏这品“顺治重宝背大清”原铸钱择出,拍照亮相,遣之于此公展鉴赏,以飨泉好。

首识书相。清晰可识,本品面文“顺治重宝”四字直读,背穿左右“大清”二字,皆楷书书体。可见其字书写规矩,率真自然,笔划横直竖立,间隔有距,也可见力道隐现,字形大小适中,布局协调。值得提及的是,此钱钱文书写看上去并不标准规范,率真之意时期突出的风格特征,亦是不少开炉钱钱文书相的常态(指与行用钱较为统一的书相风格不同)。无需细表,品文识书,本品书相乃为其时顺治某官炉所铸无疑,其门得开。
次观铸相。辗转本品,可见其铸制规整有加,直径约为55.45毫米,重约52.97克,铸体厚薄适中,乃超折十型出号大钱形制。其铸相显示,中宽缘,窄穿口,铸体方正圆矩,面背地章平整然稍有鼓凸,穿轮干干净净。复观字廓,轮廓清晰而分明,字廓深竣,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处,整体铸相可谓干净利落,毫无故作高凸那种伪相。无需再表,观铸识体,本品铸相,具较鲜明的官炉铸品之貌相,其门再开。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不难看出其乃较为鲜明的传世锈相,未有入土迹象,其浑身无锈痂裹缚,然可见包浆凝重,皮壳老道,分布深浅相间,十分自然,浆质皮壳紧实不糟, 一派横秋老气之锈相,直入眼底儿。再察其材质,乃为黄铜质地确定,铜色更是陈旧温润。至此,无需细表,辩锈识浆,本品锈相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其门洞开,不在话下矣。

一番鉴赏,几度审视,此枚“顺治重宝背大清”开炉大钱,三相一材,无异无邪,开门见山之品,真实到代。如前所述,迄今为止,此钱到代品所见甚为稀罕,作为大清首枚开炉大钱,别有意义,收藏价值也是更上一楼,值得珍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