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瓷器(公元1465—1487年),尤其是杯器,形态多种多样,纹饰丰富多彩,远不止人们常说的鸡缸杯。由于成化年号存续时间较长,二十余年窑火旺盛,创烧斗彩,制器无数,因此,基于其时以及后世流入地域不同,遗存方式不同等原因,尽管五百余年过去了,仍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器物得以完好保存下来,并被发现。然而,这些遗存也绝不是满地可寻,众所能见,只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合,方可极少数人见之,极少数博物馆藏之。基于此,才出现了把成化瓷器极端神秘化稀罕化的认识,进而导致见真不识不认,乃至害怕认等种种让人唏嘘甚至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中国式鉴宝”语言及其现象。
成化杯杯器,是愚瓷器收藏的一个专题,而这一专题也纯属偶然,仅是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合,幸运之降而小有成就而已。这些各形各纹的到代成化斗彩杯器,除那鸡缸杯和个别婴戏纹外,很多都是既见不到宫藏博展的型纹,更见不到有仿作的品种。它们不仅对愚深入认识成化斗彩瓷器带来了极大帮助,而且展现了成化斗彩杯器的无比丰富多彩和千姿百态,使得那些幼稚错误的关于成化斗彩瓷器种种歪理邪说不攻自破。在这里虽然断不敢妄自尊大,然有所认识,自以为还是可以不必过谦的。藉此,余不多言,还是让我们继续欣赏又一件极为罕见的成化斗彩杯器。
展目本品,这是帐中所藏其中一只成化“姹紫斗彩过墙凤竹纹斗笠杯”。其形敞口收足呈斗笠形状,由于其口径仅为8.5厘米,故其非碗而应为杯矣。而历代瓷器,极少将“斗笠形”用于杯器的烧造,故其形更显独特稀罕。
复观其彩纹。鲜明可见,其乃斗彩制法。青花描线一烧,施彩二烧,其彩具明显划手之感,红绿紫色彩艳丽。其中,可见“姹紫(差紫)”彩,干涩无光,乃成化独有,重要断代标准之一。
关于“姹紫(差紫)”,愚在之前的若干篇鉴赏博文中已经提到,其乃一种独特的矿物颜料,在一定温度和窑留时间下形成,有些姹紫彩完全干涩,有些则是干涩与有些许光彩兼具,即这种“差紫”正在形成中,因温度和窑留时间长短以及停火取出时间的不同而出现有所不同的“差紫”。而本杯正是这种情况,我们可见其有完全干涩无光的差紫,也有局部尚未完全干涩的有光点。因此,姹紫之所以是成化时期的独有彩种彩貌,乃因为其毕竟干涩失光,影响瓷器美观,故后世弃用,最终导致其彩料配方失传,后世难仿。对于此,愚在之前的多篇博文中有述,此不再详表。
接下来继续鉴赏。可见本斗笠杯,乃为薄胎,器形规矩端正,厚薄均匀,制胎水平较高。复观其纹,可见其为凤与竹两种纹饰,皆以“过墙”式手法描绘,故可称其为“过墙凤竹纹”,在成化瓷器中,也属罕见手法。其凤展翅,形态舒展,生动而洒脱,凤形亦是较大乃为标识。复见竹纹,简洁生动,干直枝展,竹叶几片,率意之间凸显自然。其底可见成化独特楷书方框款识,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成化风格特征尤为典型。
再观其釉色,在一定光照角度下,五彩包浆宝光绽放,老旧之痕迹历历在目(仅照片无法有效反应出来),此外,还可见愚提出的成化瓷器另一重要到代特征,那就是绿彩开片。续观其白地釉,包浆裹缚,釉色更是温润有加,毫不刺眼,包浆土垢侵蚀之顽迹可见。
综上所述,简而言之,本“成化姹紫斗彩过墙凤竹纹斗笠杯”,诸般特征,可谓大开门之品,毋容置疑。以愚之眼界耳域所及,至今罕见,其独特的造型和纹彩,实为又一成化珍器矣。这里,实物在手,尽管照片无法反映实物的更真实原貌,然可确定断代。这不管某些这专那藏之人出于何种原因,认或不认,皆无碍于其实证之结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