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宗完颜晟于公元1123年即位,改元天会,依据传统开铸天会年号钱。金天会钱长期以来历谱不载,人皆不识。以至于曾有人怀疑太宗天会年间是否铸币。作为一个正式年号之铸币,其实天会钱可能早有存世,无非所出枚计,且其藏匿东北故地民间,泉家未获,故不得睹而言无矣。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辽金钱币于东北故地出土渐多,引泉家注目,天会年所铸之元宝、通宝和重宝三宝文钱终得见天日,亮相于世,且银铜皆存。最早记载天会钱的公开出版物乃李卫先生2009年底出版之《辽金钱币》一书。其载天会通宝钱,并曰:“天会通宝钱,所见折三形制,计有两式,一为光背,另为背上星纹。光背直径略小于星纹之式。”由于其时李卫先生未有机会见到其它形制的天会钱,因此仅言通宝折三,此乃十分正常的现象。
对本世纪东北新出辽金钱币情况有所了解者皆知道,在金代铸币体系中,其钱文书体主要是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楷书钱又明显多于篆书钱。而无论篆楷。皆美书美制,尤其是有些年号的宝文篆书钱,至今仍是十分的稀罕。
愚博客之前曾展赏过几枚天会钱,时至今日,再赏天会钱,特将帐中所藏一品仍属稀罕的“天会重宝篆书光背折五”钱择出,拍照亮相,发于博客公展鉴赏。
首识书相。一眼可见,其面文“天会重宝”四字,篆书书体,光背直读。其字书写中规中矩,笔划横直竖立,布局协调,书意古朴,宋金时期篆体书特征明显,整体书相自然而彰显端庄隽美,凸显金代铸币钱文美书之范儿。如此这般,无需细表,本品之书相乃官炉应有之貌相,此门得开。
次观铸相。展目本品,可见其铸制十分规整,直径约为34毫米,重约12.10克,厚薄适中,乃折五形制。其铸相显示,方圆廓正,平坦地章,穿轮干干净净,面背皆细缘,具金代重宝钱典型制式特征。其字廓深峻挺拔,鼓凸自然有度,毫无做作之态。藉此毫无疑问,其整体铸相彰显美制风范,金代官炉铸币衣钵十分鲜明,亦具初铸样钱风范,其门再得开之。
再察锈相。不难看出,本品钱体之上,孔雀蓝锈痂裹缚,间余土尚未彻净,其乃东北窖藏出品。其锈色纯真,分布自然,新伪快锈盖难得之。察其锈质老道而从骨发,坚实无虚。薄锈之处,可察包浆凝重熟老,可识其乃青铜质地,铜色更是熟旧。无需赘述,本品锈相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可谓无异无邪,老无疑而门可开矣。
一番鉴赏,几度审视,本枚“天会重宝光背篆书折五”钱,三相一材,无异无邪,可谓开门见山之品,无可置疑。前述,天会钱最早公开披露乃通宝,元宝随后,后续则见重宝,依次发现,不为所奇。以愚之眼界耳域所及,重宝钱形制皆大,故,重宝钱似为试铸钱而非流用之品,故其遗存更为稀薄,发现很晚,似也在情理之中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