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圣重宝,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之铸币。钱文隶书,青铜质地。北宋珍泉之一,该钱在出版于2004年的华光普编著之《中国古钱大集》中批曰“孤品”,也曰“传闻尚有折二重宝一品,惜未见实物”云云。
对于绍圣重宝隶书钱的这种认识,是泉界最为典型的旧说思维方式。任何古泉史铸只有量小量大的概念,而无仅铸一二之可能。而古泉遗存匿藏于何处,有多少幸存于后世并被发现,天下无人可尽知通晓,无论多大的大家或藏者,皆只能在自己有限眼界耳域范围内知其一而难知其二。故,在无法做到偌大中国人为统计的前提下,泉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言之“孤品仅见”,也只是一种相对估计,而非绝对。有人不明这个道理,幸运降临亦不敢受之,有人明白这个道理,幸运撞门,欣然开之。这便是为什么有人能够不断猎珍,有人始终不能获得些许重藏的缘故之一矣。
藉此,今日赏泉,再将愚帐中所藏一品曾被定孤的“绍圣重宝隶书折二”钱点出(当然,这枚应该不是华谱所曰之传闻那枚惜未见之实物),拍照亮相,公展于博客之上,孰是孰非,明眼人当可断之矣。
首识书相。一眼可识,本品面文“绍圣重宝”四字,隶书书体,旋读。其字书写规矩庄重,笔划舒展而清晰,间隔有距,横直竖立,字形大小适中,布局协调。其中“重”字最末一笔较明显接廓,“圣”字左右亦是略有接廓。故由其书相察之,本品书意风格不仅与谱载拓品一致,亦凸显宋钱隶书典型风格。基于此,本品官炉书相,其门可开矣。
次观铸相。展目本品,尽管锈色莽苍,然可感其铸制规整。其直径为28毫米,铸体厚薄适中(稍厚实),乃典型折二形制。复可见其铸相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穿轮干净。续可见字廓清晰,深竣挺拔,鼓凸自然有度,毫无做作之态。还可见本品其背略有移范,彰显自然。
值得指出的是,本品与谱载之品在铸相上有所不同。谱载之品为窄缘,而本品则是中宽缘,其中面廓中宽,背廓较之面廓更为宽阔。对此如何看待,是否有疑?愚见以为,结合其书相风格和规整合体的官炉铸相以及下面要鉴识的锈相来看,本品很难存疑。因此,愚见以为,这应该是不同版式。因为,稍加检索绍圣元宝和通宝钱,我们便不难发现,元宝和通宝两种宝文钱中,皆有窄缘和中宽缘等不同铸相版式。既然如此,作为同年号之重宝钱,既铸窄缘,又铸宽缘,这不是顺理成章或者说具有必然性吗?藉此,我们便通过同类举证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毫无疑问,本品从铸相上来看,官炉所出,不同版式,更为罕见,其门开矣。
再察锈相。不难看出,本品锈色莽苍,锈垢裹缚满身,其锈色较为多样,深浅相间,皮壳叠嶂,分布更是呈自然之态。观其锈质皮壳,耄耋沧桑,测其皮壳锈质,更是生硬而不糟。复见薄锈之处,包浆更是凝重,老道踏实。识其材质,青铜质地无疑,铜色熟旧之感鲜明。无需细表强调,本品之锈色,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无异无邪,老而开门不疑。
一番鉴识,几度审视,本品“绍圣重宝中宽缘折二”钱,三相一材,可谓开门见山,毋容置疑。就今来看,绍圣重宝隶书折二窄缘,已见多品,其中上拍二十万以上者也有二三,这表明绍圣重宝钱确实今非昔比,所谓孤仅之身早已破灭。而就本品中宽缘者,虽不能言孤仅,则是非常罕见或曰创见,因为,无论真伪,至今未见公展,更不用说流市了。一直以来,尽管创见新品的最终认定,需要一个认识沉淀的过程,然只要无否定之有力理由,本着对古代遗存的敬畏之心,去除私心杂念,则其最终必将登上大雅之堂,成为珍式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