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朝时期(公元1465—1487年)瓷器生产鼎盛而制艺精,故在瓷界有所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其意思则是表明成化瓷器在明朝各代中是拔尖的。而所谓拔尖,一是量大;二是型多;三是彩丰;四是创斗彩,等等,总之是在明代最具有代表性矣。
在成化瓷器系统中,其小件尤其是杯类,可谓造型品种繁多,而其彩种除青花、斗彩之外,还有五彩。继宣德五彩之后,成化年间一样有五彩瓷器,相对来看,遗存至今,成化五彩瓷器少于斗彩和青花,而其五彩亦具有独特的艺术和用彩个性。
对于成化彩瓷的特点和鉴识,孙瀛洲先生在《成化官窑彩瓷的鉴别》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色皆透明而闪微黄;松绿,色深浓而闪青;蜜腊黄,色稍透明;差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弱。这些色彩,在明、清两代的官民窑中,仿得好的可以乱真,但只有差紫一色没有仿制成功。……在当时此原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所以称为差紫,可以肯定地说,凡带差紫色的成彩绝为真品。”
不难看出,孙瀛洲先生对成化彩瓷特征的以上描述,当然不仅仅是指的成化斗彩,其也包括五彩。其实,无论是成化斗彩还是五彩,成化瓷器中除了“差紫(姹紫)”以外,还有长期没有被注意到的另一独特之处,那就是成化瓷彩中的绿彩所具有的“开片纹”特征,换言之到代的成化瓷器中的绿彩(深或浅)都能发现开片纹,而后仿者则没有这一特殊现象。
正如之前愚在博文中多次提及的,成化瓷器遗存至今,绝非某些瓷专们所言,仅存几件,珍罕无比;当然也绝非那南北故宫所藏能囊括。换句话来说,那就是当今民间所藏的成化各类瓷器,公博洋博无藏的已非少量,而这些林林总总的成化瓷器,形态各异,彩种纹饰纷繁,风格特征鲜明,岂能是现当代樊家井等地能够后仿得出来的。因此,任何有着正常逻辑思维和历史知识的人稍加动脑,其实是不难想通的。
余不多言,今日赏瓷,则是愚帐中所藏一件成化姹紫五彩压手杯。这种五彩以红彩为主调,相对在成化彩瓷中出现较少,对此有认为成化到代真品者,也有认为乃高仿者,看法并不一样,然而其中所具有的“不可仿”的差紫以及绿彩开片等特征,则又表明其仿甚难。不管如何,可针对实物鉴赏,孰是孰非,正是“东西自己说话”矣。
首先赏型。本品为压手杯器形,杯体相对高瘦、侈口。口径约为8.35厘米。察其胎体,乃为薄胎,胎质细密,晶莹剔透,型制挺拔,制作更是十分规整。可感其白地釉色纯净,包浆滋润,毫无刺眼光感。
其次说彩。不难看出,本品为红(油红)、黄(蜜蜡黄)、绿(叶子绿)、蓝(孔雀蓝)、墨、紫(姹紫),实有六种彩料。而其中作为主彩使用的紫彩,则可见干涉无光,表面颗粒明显,具有明显的划手感,无需再表,这就是那后不可仿的“差紫”无疑。而用镜察,可见其中的叶子绿彩,多片具有开片纹,乃年代久远的又一实证。故而,从其彩而言,正是具有孙瀛洲先生所描述的成彩典型特征。
再者赏纹。可见本品纹饰丰富耐赏,其以花园为背景,几种花草繁盛,期间有人物,三幅人物纹饰,一幅为两官员相对弈棋,童子手捧水果,另两幅则为两官员相向交谈。其纹以淡油红为线条勾勒,填彩其间,故非斗彩。其花草纹线条自然流畅,人物风格古朴而生动,帽饰服装察之,其人物描绘的乃为明代官服之特征无疑。因此,由其纹饰来看,可再证成化所出。再看其底,青花双圈款式,圈内双排竖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其字字形较大,书相拙朴自然,一眼可明成化款书特征昭然矣。
综上所述,不再一一道来,以愚之鉴识而论,本品成化姹紫五彩花园弈棋纹实为开门见山之物,是为成化难得之珍瓷之一矣。换言之,其以姹紫和绿彩开片以及熟润包浆以及其它彩上的老旧瘢痕,自己实证了其真实性。由此也可表明,成化彩瓷品种确实繁多,遗存无定踪,发现难定时,你见这他见那,无人可以尽见通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