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2016-07-31 07:27:49)
标签:

明代

成化姹紫五彩

团花纹高足杯

成因

珍赏

分类: 瓷器
 胡说姹紫失火烧  真品标志难厚非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彩瓷器真正成熟并量烧出现于元代,后盛于明宣德及其以后。五彩瓷器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五色彩料为主,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炉经过700——800摄氏度的高温二次锫烧而成,其特点是以釉上彩为装饰方法。这和成化年创烧的斗彩不同,斗彩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

    根据种研考和事实上实物的证实都确定,明成化年间,除斗彩外,亦烧造其它瓷彩,如明张应文所撰的《清秘藏》、崇祯间的《长物志》、《博物要说》和《敝帚轩剩语》等书中都是说成化五彩的。而在《南窑笔记》里则可见另一说法,即“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显而易见,明成化年间继承宣德而续烧五彩瓷器不仅是事实,而且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也如成化亦烧制人们最熟悉的青花瓷器一样。

    进而我们还知道,成化斗彩瓷器中,有最为著名的“姹紫(差紫)”类瓷器,姹紫,乃其中的紫色被烧成无光如铁的状态。姹紫斗彩,被孙瀛洲先生等老一辈大家认为是成化斗彩瓷器中最具特色的彩类,且后世无法仿制,是鉴别成化瓷器是否到代的最直接而简单的标志。

    既然“姹紫”如此独特,乃至神奇,那么它作为成化年间的一种由上彩色种,是否只是出现在斗彩瓷器上呢?显然,如果这样去做肯定的结论,就显得太机械乃至武断了,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瓷器上的彩料并没有仅专用于某一种瓷器上之说或者之举。换言之,既然“姹紫”是成化时期最独特的釉彩色种,那么在烧制其它彩瓷的时候,也加以运用,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说是必然的。而这种可能或必然,则要通过后世是否发现相应实物来加以确定。

    事实胜于雄辩,成化时期,姹紫的运用(或者说是紫色因为窑温、颜色物理特性的某种特殊性,在烧制出来后,变成了无光如铁的形态),不仅在斗彩瓷器上有,而且也在五彩、红绿彩等瓷器上出现。故,今日特将愚帐中所藏其中一件罕见的成化姹紫描金五彩瓷器帐中点出,拍照亮相,发于博客公展赏析,以证所言不虚矣。

    不难看出,此器器形乃高足杯,其口径8.75厘米,高约8.7厘米,常规大小。可见其器形规矩庄重,比例协调。其纹饰为大朵花卉缠枝纹纹,而彩种可辩乃为鲜明的釉上彩,共有红(酱红)、黄、蓝、绿、紫五色再加金彩,精确说共为六彩,一般说可谓五彩无疑。其中,其以金彩描线,其余五彩在金彩线条上填彩。显然,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紫彩,虽然面积小,仅在几片枝叶上使用,然,其彩无光色如铁,滞而有显著划手之感。显然,这就是那著名的“姹紫(差紫)”,可以确定无疑,也可直接而准确的断代其乃成化真品。

    续观其纹,线条流畅自然,长长缠枝,绿叶环绕,杯体底部有红黄蓝三色蕉叶纹,杯足红绿几何纹。其中,在足底内侧,用釉上金彩书写“大明成化年制”横排六字,其字书相古拙率真,一气呵成,具备成化款识之典型书相,毫无疑问之处。续察其胎,白胎胎质细腻而致密。而杯体则见包浆,白地釉色十分润泽,绿釉部分可见开片。一言以蔽之,其釉色包浆非新作或短时能形成,实为开门耄耋之相矣。

    至此,可以说本杯之名可定为“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且为成化年间烧制的真品,开门见山,毋容置疑。就愚之收藏实践以及眼界耳域来看,这种描金姹紫五彩成化瓷器,至今亦是罕见,不少宫馆洋博,均为稀见,较之成化斗彩杯类可谓更为珍贵难得。

    中国地太大物太博,古代制器,数百上千年来,发现从来都是渐次而现。之前乃至之后,无人可以在某一个时间段上尽知通晓,这当然也包括之前那些著名的藏家专家,如孙瀛洲先生等。所以,我们只能是根据后世之实物及其诸般特征去认识和认定前人未曾见识或描述过的东西,这是因为,历史之事实,纷繁复杂,各种史籍亦是难以悉数记载,发现更是先后接憧而至之故。

    最后顺便提及,关于“姹紫(差紫)”,有一种观点,曰,“差紫”是后天形成的,并把孙瀛洲先生捐赠给故宫博物馆的姹紫三秋杯上的差紫,说成是故宫失火而后天被烧成的,因此,姹紫(差紫)之说有误,是不成立的。此文叫做《揭开成化“差紫”之谜》,堂而皇之刊载于《中国科学 E辑技术科学》杂志上(2008年第38卷第9期)。其以所谓科学研究的名义,否定了“差紫”是成化年间独特彩色色种。而其理由主要一是景德镇没有发现过差紫瓷片;二是推断孙瀛洲先生捐赠的三秋杯是故宫遗物,而故宫有过失火,根据此杯之差紫作为研究样本,进而得出否定结论。愚在此不想具体撰文商榷,只是指出一点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极端错误,即,该论文的二位作者,以景德镇有无差紫瓷片发现和三秋杯为据,犯了论据狭窄,取样样本不足的错误,故而得出错误结论,这还不谈其推断故宫差紫斗彩三秋杯经历火烧证据不足的问题。试想,取实物样研究差紫,仅仅根据一只三秋杯就去研究其上差紫的形成缘由(瓷器本身就是进窑火烧成的),并下普遍性结论,研究方法本身就是狭隘的不科学的。而以景德镇有无瓷片发现为据,则更显不足,试想,当今已经被认定的中外馆藏各种成化以及其它朝代的瓷器中,是否都可以在景德镇遗存发现的破碎瓷片中找到一样的东西?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显然,该文犯了当今中国文物鉴定的普遍性错误,那就是只有公博洋博馆藏瓷器才是真品的极端狭隘性武断认识。言及于此。这里暂行打住不再赘述了。

    总之,我们虽然尚未完全准确地去认识差紫之形成机理,但是,以老一辈瓷界泰斗或著名人物关于差紫的论断,加之直到今天确实也难仿制出来的事实,愚见不成熟的观点正如前面所述,差紫极可能是因当时那种紫色料的某种物理特性,在入炉烧制的特定温度下产生某种质变的结果,而这种质变后的“差紫”在美观度上似有不足,或者当时就认为是一种色彩类型,故其使用不多,成品有限,导致遗存到今天更为稀少之故矣。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可见以下三图中的如铁无光的“差(姹)紫”: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明成化《描金姹紫五彩花卉缠枝纹高足杯》珍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