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古玉无论是艺术美学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都不一般,尤其是那些雕琢精细、纹饰艺术感强、沁色美丽的高古玉,一直是收藏界的宠儿。自两周以来,古玉雕琢工艺日趋成熟,纹饰日趋丰富。两周至春秋战国再到汉代,林林总总各种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精美古玉,更是美不胜收。有关这方面的基本资料在今天网络中均不难查阅,故就不在此赘述了。
今日赏玉,其乃愚帐中所藏一块初步辨识为战汉高古玉(愚断代不一定准确),拍照发于博客之上展赏,以飨藏好。
此块玉器,可见其高8.6厘米,宽8.2厘米,可于掌握。其纹饰线条雕琢异常精美细致,纹饰极为丰富,器形少见,沁色至美。其器形为一把“钺”的基本造型(钺本为汉族兵器之一,主要用于礼仪,最早出现为商代的青铜钺。)其上部柄左右两边镶琢有朱雀,横档下部左右镶琢谷纹装饰,礼仪感极强。
玉钺面纹饰上,乃为双面同纹雕琢,横档之上为人形神像纹,其为人面人身,但为鸟足,或可谓之上古时代的类人面鸟身,举双臂呈蹲姿态。此其一;其二横档下部为兽面纹、双蛇纹和鸟纹。整个器面,纹饰丰富,雕琢十分精到,规矩而一丝不苟,简言一句话,纹饰古朴盎然,而又极其精美。而这些纹饰,我们不难在两周青铜器上找到,故愚以为其也有可能为西周春秋时期的作品。
其中,除了丰富精美的纹饰以外,最值得注意还在于本玉钺之沁色。可见其周边猩红沁色鲜明,由外及里由深及浅逐步散开,极其自然,伪沁难为矣。这种沁有“血沁”之典型特征,而这种猩红沁色,通常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物质共同沁成。而据研考,要形成猩红色、枣皮红或酱紫斑大约需要700年以上。而根据古玉收藏沁色美级划分,这种猩红色沁又是古玉沁色中的最美的级别,也是最为难得的真正美沁,这种沁色,无疑又为此精琢玉钺倍添美色。难怪有人认为,说古玉本身美,倒不如说古玉沁色更美。因此,沁色不仅是为古玉鉴赏新老真伪的重要依据,也是古玉鉴赏美学中的重要因素。
最后,复观其玉质,可见其乃白玉,察其玉质,应为和田玉质。其玉质凸显温润晶莹,水头饱满,质地上佳。其中最为称道的还在于,其未受沁之部分,玉面包浆浓烈滋润,一种鲜明的熟旧之感直扑眼底,倍添非常润泽之质感。故,结合沁色而辩,毫无疑问,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正是开门见山的一块高古美玉是也。
简单鉴赏描述,不再赘述。能懂者,皆可仁智各见。以愚这些年的有限眼界所及,本器形以及沁色者,应为十分罕见。其可入高古玉之珍藏品行列,愚以为并非妄论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