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莽(公元7年)进行币制改革后铸行大面值货币,其中之一为“一刀平五千”。其币型方孔连接刀型,币名“一刀·平五千”,其独特性在于将方孔钱穿上下之“一刀”二字阴刻并以黄金细条错入,值当五千枚五铢钱,故此,“一刀平五千”钱也被得名为“金错刀”。
东汉科圣张衡有著名诗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其中的“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乃是说“美人”曾送我了金错刀,我将用何报答……诗中的“美人”比拟君子,“金错刀”则指的就是一刀平五千钱币。
金错刀乃中国正行用古钱币中唯一币名使用错金之钱,故而在古泉收藏领域,长期以来甚得美名,誉满泉界,好者皆喜藏。此币愚博客在开博之初有过一品展赏,今日再择帐中所藏另一品出列,发于博客续赏之。
首察本品锈相。可见其生坑锈色,其锈深厚,锈垢交替裹缚,分布自然,锈深蚀骨透心,锈质坚如磐石,可抗刃击。细察材质,可识其乃青铜质地,铜色更是老旧。进而可察“一刀”二字,镶嵌物金光闪烁,仔细端详,确非那什么黄铜镶嵌之伪作,实乃真金是也,毫无疑问。简而言之,其锈耄耋,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无异无邪,可谓开门锈相,无需存疑矣。
复观本品铸相。尽管锈满,然仍可窥其主体规整有加,上部方孔钱体,方圆廓正,平坦地章,穿轮干干净净。下部刀形,凹凸有矩,器形合规合体,肉面平整,钱文十分清晰,深竣挺拔,鼓凸而又自然有度。其铸体较为厚重,高73.2毫米,重约27.78克。一言以蔽之,本品铸相精整,凸显王莽铸币精到之风范儿,故从铸相上可感其乃莽炉所铸,其门可开。
再看本品书相。可见其“一刀”二字,一横而直,刀曲流畅,书意无异。刀身“平五千”三字,篆书书体,笔划横直竖立,大小适中,布局间距协调合规,整体书意凸显规范端庄。值得在此提及的是,本品“一刀”二字,从笔划察之,较之其它品似绝笔划相对较粗,而此是否有疑问呢?回答乃为否定。这是因为,“一刀”二字为铸槽(或斩槽),故其凹槽笔划粗细便难以像机制冲压那样始终保持一致,故无论是铸槽(铸槽有时还需手工清理流铜,亦可导致槽口背扩宽),还是手工阴刻槽,其便必然会导致出现宽窄的差异。进一步结合其错金乃为真金,则尽管其笔划较粗,亦可断然排除后作伪制矣。故此,其书相开门,亦是无疑矣。
几番鉴识下来,本品三相一材,踏实可靠,开门见山之品确定。金错刀乃王莽时期币值改革所铸行用钱,尽管其流用时间短,然其有一定铸量,加之铸体厚重精整,因此遗存下来便非珍罕无比,历谱所定级亦非很高。然而,作为两千余年前之泉品,加之其名声由来已久,遗存总量仍然不多,故在今日,此刀也属古泉收藏中的佳品之一。正是,藏泉种种须有刀,金错莽铸不可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