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珍品《宝泉局咸丰元宝镇库大钱》新春贺赏析

标签:
清代宝泉咸丰元宝镇库大钱珍品祈福 |
分类: 超大钱 |
清珍品《宝泉局咸丰元宝镇库大钱》新春贺赏析
新年赏宏珍,镇福又一岁。今日特将愚帐中所藏一品“咸丰元宝宝泉镇库”大钱点出展赏,以贺新春。
众所周知,清咸丰年官炉除了铸百当千当大钱之外,还铸有咸丰通宝、咸丰元宝、宝源局造三品镇库大钱。该三品镇库大钱,乃咸丰钱之大珍(也是清钱大珍之一),遗存稀罕,得之见之皆为不易。虽然如此,但也绝非谱载所言其仅三四,甚至孤品仅见存世。无非,这些镇库大钱,藏于何人之手,亮相与否,何时亮相而已。这是因为,咸丰镇库大钱,既然专门开模鼓炉铸制,便不会仅铸其几,必有一个小量,加之其钱大而厚重,距今时短,致使遗存较易,故其另有所见所藏,便不奇怪,无非需要经得起三相一材之鉴而已。
首察,辩锈识浆。展目本品,传世熟老之相直扑眼底而来。但见钱体包浆浓重,老道而踏实,不虚不糟,分布深浅相间,极为自然。薄浆露铜之处,可识其黄铜质地,精纯地道。复观其铜色,更是凸显熟老润泽之相。无需愚在此赘述,本品如此锈浆之相,可谓至真至纯,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任何新伪皆盖不可为之。是故,其锈相之门可谓不叩自开矣。
次观,品文识书。一眼可见,本品面文“咸丰元宝”四字,直读;背穿右左满文“宝泉”,穿上下“镇库”二字。稍有书法审美知识者,不难看出,其乃楷书书体(注意,不是字帖标楷),书写者书法功力甚高,笔笔划划皆横直竖立,起收有顿,转折见锋,运笔自如潇洒,力道十足,字形大小适中,一句话,其书意可谓俊朗端美,言其翘楚书相,绝不为过。而其满文书写,亦十分标准规范,端美之感凸显。进而续与谱载之拓比对,也是毫无二般。因此,就本品之书相而言,其实乃宝泉局之力作,大门自开,燕山巍峨绵延立见矣。
再看,观铸识体。落眼其体,可见铸制极为规整。其直径为11.52厘米,重约1.04公斤,铸体十分厚重,乃出号超大之体。其整体铸相显示,方圆廓正,平整地章,字廓清晰,鼓凸不深不浅,铸后锉修痕迹鲜明,彰显自然有度,毫无做作之态。故首先从整体铸相来看,此乃宝泉官炉出品,纯真无邪,开门铸相,毫不存疑。
藉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一是,本品铸相来看,其文字笔划没有“隐起”现象,笔划鼓凸直上直下,犹如刀斩。此与某些当代工艺品清代镇库钱具有明显差别;
二是,钱文笔划的鼓凸并不十分深竣,其与厚重铸体相比,甚至觉得深竣度不足,而这也与当代所铸工艺品具有较为鲜明的差别;
三是,本品铸体十分厚重,重量十足,此与某些当代所谓清镇库钱之较薄板品,具有明显差别;
四是,细观铸相可见,其铸体表明并不光整,既有凹陷(愚所藏另一品凹陷不突出),又有密布铜刺颗粒,换言之,那就是其表面并不是非常平整的。而其轮边可见,有凹凸不整,虽然有所锉修,然痕迹明显,此与某些当代所铸(或机制冲压)工艺品镇库钱具有更为鲜明的不同。
显然,通过此钱我们便可以看出,到代官炉所铸的镇库大钱,具有的一些重要而基本的特征,厚重、钱文鼓凸有度、铸体并不十分整洁,具有砂型铸造的自然表征。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基本原因,是因为铸体过于厚实,高温铜液浇铸入范模后,散热慢,甚至也有气泡等,从而对范模砂型会产生烧灼损坏,导致表面出现更多铜刺乃至凹陷之坑洼。这种情况,是由当时的铸造工艺所决定的,这就比如历史上千年来银锭银铤铸出后,其底部会产生大量蜂窝,而当今工艺则不会产生一样的道理。
同理,其钱文之所以不是非常深竣,也是为了要防止钱文模腔过深,导致铜液浇入量大,撑坏笔划模腔。诸如此类,我们就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既然行用钱都铸制那么整洁,而大钱就必然要更整洁。而反观当代那些工艺品,其表面是非常光洁的,道理便如上述之理矣。一句话,越是过于厚重的大型钱,其铸相的不光整度越高,如果未能修整到位,则其类毛坯相更甚。这里,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此咸丰镇库大钱的铸相,还可以通过辽代巨型钱,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品“宝泉局咸丰元宝镇库大钱”,三相一材,无一不自然,无一可存疑,是为一眼开门见山之品,真实可靠矣。
如前所述,此咸丰镇库钱,并非世仅几枚,其之前没有展现出来,并不意味着其不存在,之前没有更多的发现,并不意味着其就没有另品匿藏于世。总而言之,不管其什么时候出现,也不管什么人得到,更不管故事讲得是否动听,判断其真伪,唯有通过实物三相一材的辨识这条道,若能过关斩将,则其真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