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有珍面四星 铁母稀罕仍有遗
北宋泉珍《靖康通宝面四星小平铁母》珍赏
靖康通宝,乃为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之铸币。靖康钱为北宋货币最后一铸。计有元宝、通宝和重宝三种宝文,形制小平到折三,书体篆、楷、隶,版式数种。主铸材质为青铜和铁,亦有银钱存世。靖康钱因铸于北宋末年这个战乱政局严重不稳的特殊时期,故其铸币较之前朝便少了许多,加之金兵掠宝,故靖康钱遗存不丰,过去长期较为罕见,泉界一直视其北宋珍泉。其中靖康通宝银钱更被授予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爵。
事实上,由谱载靖康元、通宝铜钱版式数种可知,靖康钱总体上的珍稀度其实并非过去所言那么珍罕。换言之,就靖康钱诸版式总体上而言,曰其所有版式形制皆北宋大珍,那是言重了的。而人们记得靖康通宝钱曾为北宋名珍,但是,忘记了授予爵位的是“银钱”,而非铜钱。此即可证明愚之所言并非无据。
当然,由于靖康钱发现版式较多,总体上而言,也非普通宋钱,唾手可得,其珍稀度仍然是有的,其中有些版式形制,甚至是十分稀罕,尤为珍贵的。愚博客亦展赏过这样的靖康珍罕版式或形制泉品。
阅谱可知,谱载靖康通宝钱还有二式甚为珍稀,那就是“靖康通宝面四星铁母小平”篆、隶书对钱。谱曰两式皆为民国古泉收藏大家罗伯昭旧藏。换言之,给人印象是除此之外,便不会再有真品存世(此也是长期以来形成之一种典型的歪理邪说)。古泉之律,在于原铸非一,发现无时,藏家难定。因此,回头来看,此泉便不可断言仅一二存世。检点愚帐中所藏,正是有此珍版铁母藏之。故今日特将其拍照亮相,发于博客公展,以证泉律。
展目本品,品文识书。可见本品面文“靖康通宝”四字,隶书书体,其书意较为规范,钱文布局协调,书意特征严格审视,其意略显拙率,然古朴之意亦是鲜明,自然率真。靖康钱由于铸造背景特殊,因此,其多式钱的书意较之北宋其它钱皆美意不足,而这一点也恰好构成了靖康钱书相的普遍而典型风格特征。在观谱载拓图,本品书相与之正是无二般矣。
可见本式钱乃为光背,最大特征在于面铸四星,而此四星亦是特别,即其形似星似月,形态呈“芝麻”之形,与谱载拓图比对,亦是吻合无二般。故,以本品书意纹饰审视之,可感无异无邪,出自其时官炉,开门书相。
续窥其相,观铸识体。一眼可见,本品铸制规整有加,其直径为22.7毫米,重约5.71克,铸体厚实,广穿,小平形制确定,此铸体大小与谱载之品亦是相同,属偏小型之平钱。须看其铸相,方正圆矩,平坦地章,穿轮干干净净。进见其字廓清晰,鼓凸有度,钱文笔划清晰有距。其中,穿缘二廓,宽窄规矩。显而易见,以此铸体和铸相审视,其具铁母之范儿,自然而不故作高凸,其时官炉貌相,乃母成立。故,本品性质可断,铸相可断开门矣。
再鉴其表,辩锈识浆。可见本品锈相乃生熟之间,出土有日。其锈淡蓝之锈色裹缚,纯真无邪,锈质紧实不糟。续观薄锈之处,包浆甚为凝重老道,踏实无虚,润泽之感凸显。续察材质,乃青铜质地无疑,铜色更是凸显熟老。故而整体言之,其锈浆分布极为自然,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开门锈相,难以置疑矣。
几番鉴赏,本品三相一材,廉颇黄忠,过关斩将,正是开门见山之品确定。以愚之眼界耳闻,此面四星靖康通宝铁母钱,版式形制特别,遗存至今仍为罕见,谓之难得珍品,应该不为其过。
言及于此,不免再发感概。自民国以来,几近百年,早前泉家披露珍泉,得入谱载。后新中国成立,发现乃至藏泉研泉,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而至长期停滞不前,上世纪改革开放后,藏研始得逐步开展,由于历史原因,加之各泉界大家先后仙逝,后起者多半途出家,便只能以旧谱旧说为据,加之因藏风渐长,而伪制渐猖,不少人泉识有限,便无法分辨,也只能以旧人旧说旧藏为辨识标准,甚至作为排它依据,由此,便形成了至今的泉风日下,长进全无,躺在民国那书拓之上纵论当今天下之泉的怪现象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