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品不孤更显珍 幸藏此器倍珍惜
商周极罕见珍遗《带盖兽面纹青铜四足鬲》赏
鬲,乃古代煮饭用的一种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而铸就。其基本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以便于炊煮加热。青铜制成的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而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可见有两直耳。
亦今为止,无论是商周时期还是春秋时期,青铜鬲典型的形制均是三足,有四足者极其罕见。其中,公元1981年在陕西城固县龙头镇出土了一件四足青铜鬲。其通高23.41厘米,直口,宽沿外折,无盖,四足。该四足鬲鼓腹分为四裆,形成了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其有报文载曰:“该兽面纹青铜四足鬲,整体造形奇特,目前全国同类器物造型中仅见此一例,是为孤品,乃进入国家一级文物之列。”
而常识告诉我们,古代制器,有一件被发现,就极有可能存在相同或者近似的第二件、第三件,等,其例甚多。这是因为,这些器皿,要么是生活实用器,要么是祭祀器。而偌大国土,人群庞大,生产力在当时已领先世界,其实用需求而致其必有一定产量;帝王将相,非止绵延不绝,其需也必致有数。因此,数千年过去了,某些过去极难见到的器皿,无非是看今天发现没有,发现多少而已,动辄言孤,言之不实矣。
基于此,口说无凭,实物实证。检点愚帐中所藏,却正是有一件青铜“兽面纹四足鬲”。故而,今日特将其帐中点出,为之拍照,发于博客亮相展赏,以飨藏好,以证“四足鬲为仅见”之不实矣。
赏鉴本品。可见其乃四足,无耳,鼓腹四档,四足鬲造型实实在在。其为完整器,通高20厘米,较之陕西城固发现之器为小,然,其比陕西器又更加完整,即其多出一盖,是为“带盖青铜四足鬲”。而其有盖,正是作为炊具之鬲所需标配,无非后世发现诸多,其盖丢失而已。
续赏,其鬲颈部铸铸雷纹,腹裆铸兽面纹,且有四颗大型鼓钉。纹饰与陕西城固出土之品乃为相同。而其盖,盖顶有钮,盖身四层圈叠,盖沿口上方又铸兽面纹,盖纹与颈部腹裆之纹,相互呼应,和谐协调,形成了完整的纹饰组合结构。
其中,察其器形,铸制相当规整,各部分比例分割恰到好处,形态敦厚。其纹饰深竣,线条流畅,整个鬲与盖的铸制都相当精道,极具艺术美感。可见其四足,内见乃为中空。
复观其面貌,辩锈识浆。可见其浑身上下,绿锈裹缚,红斑相间,出土时日不长,具生坑锈相。其内外之锈色分布自然,锈质更是坚固不糟,皮壳锈痂耄耋,层层叠嶂,入骨浸透。残存土巴土垢,亦是坚硬似铁,几可抵抗刃击。一言以蔽之,本品锈相,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活脱一眼开门之真切至老锈相矣。
正如前述,本“青铜带盖四足鬲”,从造型上看,其应该为商周时期之物,年代悠远,更由于其为带盖四足,故,可谓十分珍罕难得。虽然器形不是很大,然造型独特,构件完整,铸工精到,纹饰精美,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件商周青铜器珍品,其价值甚高,皆不为过。愚能猎获而藏之,也属幸运有加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