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翠色五台山 文殊菩萨珍秘瓷
秘色瓷《浮雕文殊菩萨五台山纹梅瓶》珍赏
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其乃汉族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产于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属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
而“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瓷器》诗中,其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由此可见“秘色”实际上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二字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而非因所谓“釉色秘而不宣”而得名。
由于越窑秘色瓷之“秘色”瓷名,过去长期以来逐渐神秘化,给认定秘色瓷带了困难,尽管历史以来遗存或出土并非极罕,但是,似乎都无法被认定为是“秘色瓷”。直至上世纪公元1987年,随着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的轰然倒塌,塔基地宫暴露,在其间各种宝物中,出现了完整的几件青瓷瓷器,经地宫物帐碑上记载的“瓷秘色”三个字,从而才使人们准确地将秘色瓷之名与实物对上,确认了秘色瓷的存在,尤其是其釉色等一些基本特征。
如此以来,也使得人们开始去认识那些之前就有存在的这种越窑青瓷,终于使得那些属于“秘色瓷”的越窑青瓷瓷器,能够正名,能够从整个越窑青瓷系列中,区分出属于秘色瓷青瓷种类和做出大概准确的断代。
越窑是唐代到五代时期南方的一个大窑系,其青瓷产品为当时之最。及至到了宋代,北方诸窑中的诸如定窑、耀州窑等烧瓷的工艺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耀州窑青瓷的发展和同样处于南方的龙泉窑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对越窑青瓷的需求依赖大大减弱,皇宫贵府对越窑贡品青瓷的需求也大幅减少,故而越窑开始逐渐衰落。
越窑秘色瓷的基本特征是,造型精致,多有纹饰凸雕,胎壁薄而均匀,湖水般淡黄绿色的瓷釉,玲珑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匀净幽雅。其中,胎底满釉而有块状支烧痕,其与越窑青瓷的其它玉璧底有所不同,或者说依照法门寺地宫的几件秘色瓷特征来看,除了釉色釉质外,只有胎底为长方形或是稍有不规则的块状支烧痕者,方可向秘色瓷靠。
有鉴于此,余不多言。今日特将愚帐中所珍藏的一件具有极罕见纹饰的越窑秘色瓷玉壶春瓶,帐中择出,拍照亮相,发之于博客公展,以飨诸位藏好。
鉴赏此瓶,乃为较独特的长颈侈口梅瓶器形,通高26厘米,中等器形不大不小,规整有加。该器形中间鼓腹,下部收为高紧圈足,器形与宋之后玉壶春瓶有所不同,故就器形而言至少上推之唐末五代时期。其釉色湖绿中略见泛黄,有开片,釉较薄,圈足满釉,足底有有五块较规则之长方形支烧痕。其中,底部支烧痕规整,胎质表面先青灰色,瘢痕耄耋,老气横秋。诸多特征显示,其制胎与烧制规整讲究,具备唐晚期至五代时期作为贡品的越窑秘色瓷之典型特征,因而,此瓶为秘色瓷是也。
此梅瓶除了为名贵的秘色瓷之外,让人更感珍贵的是其纹饰,可见瓶身一面矣浮雕手法,刻花菩萨一尊,该菩萨手执如意棒,端坐一猛兽之背,此兽辩之,乃青狮是也。故,此尊菩萨像乃文殊菩萨当为确定无误。而文殊菩萨之道场乃为五台山,故,瓶身另一面的纹饰,便十分明了了。可见其纹山势雄伟,云纹缭绕,山顶升起太阳,光芒普照。因此,此山、云、太阳纹,结合文殊菩萨像,则可断其雕绘的乃五台山也。
显而易见,本瓶以文殊菩萨驾青狮坐像和其道场五台山为纹饰,结合完美,雕刻生动,线条十分流畅协调,菩萨开脸端美,衣褶飘逸,青狮猛相,山势雄伟,云纹飞逸,阳光灿烂,可谓完美至精。
就此而言,以愚之眼界耳闻之所及,如今有此精美独特纹饰的秘色瓷遗存,尚不得其见,故毫不夸张地言之,其或为仅见,应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唐末五代时期的秘色瓷精品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