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从战国中晚期始铸直至西汉,铸期长约三百余年,仅次于五铢钱。由于铸期长,故其形制大小不等,书意版式更是林林总总,难以尽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直至今天,任何泉谱皆难录齐所有,即可见一斑。
稍有泉识者,皆清楚在“半两”钱的体系中,除了正用品外,还有一些在“半两”二字外加铸其它文字的泉品,皆非普通常见,这些加铸文字的半两,历来泉家定性不一,有泉谱将其录入行用钱正谱,有的言其为高古厌胜钱乃至瘗钱等,不一而足。然而不管如何,因其年龄辈分颇高,遗存稀薄,对其性质无论何种定性,皆不降低其收藏价值。
检点愚帐中,即还有一品较为特殊的“半两”钱,以愚眼界所及,此钱十分罕见,诸谱未见有录,收藏实践中亦难觅踪影。故,今日特将其帐中点出,公展亮相,赏析辩证一番
展目此钱,辩锈识浆。不难看出,本品坑相半生半熟,出土有日。钱体斑驳薄锈,见有斑块锈皮相间,亦有锈垢附着,察之,其锈垢皮壳十分老道,附着紧实不糟,色质纯真。薄锈之处,可见包浆凝重,熟老而踏实。其材质泛红,可识其青铜质地无疑,可辩其铜色十分熟旧。显而易见,此等锈相,昭然自然天成,无需叩之,大门洞开矣。
续看本品,观铸识体。落眼其体,可见铸制规整,广穿平背,直径为23.5毫米,重约2.75克,铸体较薄,形制类小平大小。其铸相显示,方正圆矩,地章坦平,穿轮干净。其中,可见缘边下方有缺,乃铸柄之位矣。其字廓清晰较为深竣,凸起自然有度。无需赘述,此等铸相,绝非民炉私铸而得,应是其时官炉出品,开门铸相是也。
再识其面,品文识书。可见面文穿右左“半两”二字篆书,其书写规矩得体,书意自然端庄,“半”字尤端,据此可断其乃“汉半两”,即为西汉时期所铸,仅此可得其开门书相。
显而易见,除面文半两二字以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品穿下另铸有三字,乃“宜子孙”吉语,该三字篆书书体,书写工整规范,字口笔划清晰,横直竖立,书意古朴端美。“宜子孙”三字出现在半两钱上,经检索部分新老泉谱,皆未见有载,再检索,亦未见有新老泉家提及。故,似乎可以称之为创见。
我们知道,“宜子孙、宜子宜孙、宜子保孙”等吉语,谱载最早出现在半两钱之后的五铢钱上。这表明“宜子孙”等吉语在钱上出现有据可查,无需再考。无非是,五铢钱是不是最早的“宜子孙”钱而已。而本品的发现存世,便更为明确的表明了,其明确铸于钱上,当为五铢之前的半两钱。
无需细表,显而易见,本“半两宜子孙”钱,三相一材,无异无邪,实乃开门见山之品,真实可信矣。正如前述,其发现或记载描述极为罕见,故,其钱体虽薄小,然却不失为珍贵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