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冥币与瘗钱”

标签:
杂谈冥币瘗钱论文学习收藏 |
分类: 杂谈随笔 |
话说“冥币与瘗钱”
兼转王雪龙《中国的冥币瘗钱及其演变过程》
冥币,是指汉族民间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阴间享用的类似钱币的物体,通常有软质和硬质之分。在今天,这一传统仍然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民间。这种冥币是为专为死者制作的类钱币,因此,它与世上流通的钱币往往在文字、面值和形制上有所不同(具体特征见后文描述)。历史上如汉代时期冥币多为硬质,材质多种,陶、金属、木质、玉质、乃至金银等等。随着纸的发明,遂逐步为转变为轻软的纸质,直至沿用至今(当然,直至民国,一些富家还有制作硬质冥币)。
因此,冥币的概念,是类似行用钱币或者象征性的类似行用钱币,但并非是行用钱币。这是冥币最为关键的概念。
瘗钱,又称“瘗钱”、“明器”。其与冥币不同的是,它主要是指以行用钱作为陪葬品的钱,同时也有专为死者殉葬用而特意铸制的与行用钱类同的钱币,其也有铜、银、锡、铅、陶、泥数种。自秦汉特小“半两”、“五铢”起,历代均有所出。
因此,在后世发掘古墓出土钱中,我们既可以见到一些硬质材质的冥币或瘗钱,还可以见到曾经流通使用的官铸行用钱。
毫无疑问,官铸的曾经行用的“瘗钱”,是真钱,而真钱出于何处,是墓、坑、窖、罐、水,还是传世等则不论之。
而另一种专门为陪葬而做的钱,尽管其材质或者形制类似或者与行用钱相同,其性质的判断则较为复杂。有的不纳入真钱范围,有的则也属真钱。根据泉界历来的一些共识,有些为陪葬专门铸制的瘗钱,有的也作为有收藏价值之钱对待,但是其往往明确贴上“瘗钱”的标签,如谱载谱批的辽“清宁二年”钱(不管其是否准确)等。此外,愚见以为,有些专铸瘗钱,只要是官铸,只要钱的铸相、书相和材质符合同期同代官炉行用钱风格本色的,也应属真钱范畴,在此不细表了。
基于此,我们便不能不注意到,随着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大兴土木,出土了很多过去未曾见过并提及的钱币,这当中有曾经的行用钱,也不乏有专门为陪葬所铸制的硬质冥币和瘗钱。而如何去判断其原铸还是后铸仿铸乃至臆造,当然要根据三相一材和同期诸多史据、背景等来加以识别和考证。尤其是一些冥币和瘗钱,地下埋藏了百年数百年乃至千年,其锈相完全没有疑问(包括材质),但是,其铸相则较为明显的存在与同期行用钱不同的特征——诸如铸体更为厚重、字口极为深竣,特别是——若干不同年代年号的钱,铸相、大小和风格完全一样,书相虽类似行用钱,然而始终觉得不自然或者不很自然。遇到这些钱的时候,单枚看往往很难断假,但是,集中起来看,则疑问油然可生。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古泉收藏者,心目中不仅要时刻心存“伪仿、臆造”这个概念,也要时刻有“冥币、瘗钱”这个概念(当然也绝不能因有此念而怀疑一切)。不能凡是见钱,锈相也老,就通通认为是真钱,而必须去分析辨识,尤其是在当下更是如此,一句话,要“见钱思开”。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在面临一些使人觉得比较特别的泉品之时,能够在上述概念的引领下,去深入全面的辨识实物,去做出真臆后冥瘗的判断。
关于“冥币与瘗钱”,愚上述之论,只能是一个简单概括的提示,有关实物便不展示具体分析了。为了与大家共同学习,愚检索了一些相关文献(愚作为一个收藏者而非货币学与历史学的学术研究者,要害是辨识真伪,尽量少出一些误识误断。因此,学习始终贯穿在愚一生的收藏过程中)。其中,1998年发表于《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王雪龙先生的论文,愚见以为,论述较为全面,十分有助于我们深入去认识理解冥币与瘗钱。虽然,其文中关于辽代纪年钱和其它一些钱的性质可能都是瘗钱的某些观点,愚见以为却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并不完全准确。这里也提请阅读时注意,在这里就不去多究了。
基于此,愚特意购买了这篇十七年前的论文,并将其贴转于本博,方便自己,也给有兴趣者深入学习参考,以指导我们的收藏。
【摘要】: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冥币、瘗钱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指出,中国古代的冥币、瘗钱几乎与钱币同时出现。冥币是指用没有价值的材料仿照真实货币专为丧葬而制造的明器;瘗钱虽也用于丧葬,但它或是实币、经改造的实币,或是用有价值的材料如铜、银、金、玉等制成。当冥币退出历史舞台后,瘗钱就越来越具有了宗教、民俗等文化色彩。
通过这篇泉论中沧海一粟的论文,我们便可以深深地感到,百年来,各路泉家与货币史学者,从事了大量的古代货币和历史、文化以及民俗的研究,发表了海量文字,很多内容直到今天仍然是值得重视和尊重的,是我们需要去认真学习和了解的。那种极端蔑视和无视前辈泉家与学术界考据、研究成果的“泉学虚无主义+自我主观主义”的观念和行为,是要特别注意防止的(当然,也反对盲从)。一句话,作为一个收藏者而非学者,虽然有些学术和历史文化问题不需要我们去专门深入研究,然而尽可能去了解和学习各种文献及其累积的知识,以提升我们在做一些必要考证时的功力,指导我们的收藏更加明确清晰却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愚之自勉和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