窻国,乃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之简称,是为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建立。《元史》记载,窝阔台七年(公元1235年)“遣诸王拔都及皇子贵由、皇侄蒙哥征西域。”公元1237年钦察诸部,进入俄罗斯,公元1250年拔都与蒙哥攻灭基辅,屠城纵京,1241年又进入东欧波兰。
故后世发现的“窻国通宝”钱(亦称窗国通宝),即为钦察汗国所铸。此钱谱有所载,铜质小平形制,直读。其属于元代珍泉之一,难得一见。愚博客曾展赏铜钱,今日,特再将帐中所藏另一品窻国通宝银钱发上博客展赏。
鉴察此钱锈浆之相,可见黝黑包浆裹缚钱体,深浅相间不等,分布极为自然。其银质特有的包浆十分紧实,纯真无邪,出土痕迹和泥土残留物尚存,耄耋沧桑之感盎然,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浆相之门不叩而得自开矣。
观其铸相,其直径21.5毫米,重约4.15克,厚薄适中,乃小平钱趋小形制。其铸相显示,虽稍有不规,然基本上可见方正圆矩,坦平地章,字廓线条清晰,深竣有度,穿轮亦呈干净之态。其尺寸大小等铸相特征与铜钱相同,自然而不做作,是为其时官炉所铸无疑,铸相之门可开。
品其书相,可见“窻国通宝”四字,直读。书体似楷似隶,布局基本协调,书意率真更显几分拙朴,元风可见。其书其意与谱载之拓以及铜钱吻合,无异无邪,无疑可生,书相开门见山矣。
本品铜钱谱载虽言珍罕,然那是早前著谱人之见,实际上绝非仅存一二。换言之,旧时著谱始作俑者因罕见此钱,入谱描述,即定其珍罕,进而致其价值陡升。时过境迁,尤其是近年大东北宝库洞开,又得发现,则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之事,符合古泉这一特殊古文物之属性规律,无非后世发现多少而已,多则降级,少仍保留珍爵矣。
当然,以至今所见来看,窻国通宝铜钱仍不可多得,而同模银钱则十分罕见,可谓珍上加珍。历史上,无论何代,从中华金属铸币出现以来,贵金属铸币就始终伴随着铜币而有铸制,无非以贵金属材质铸制的铸量极为有限,遗存稀薄,后世所见罕少而已。因此,此品银钱虽未为泉谱所录,然,观泉察品,实物实证,若感无异无邪,则当承认。那种成天个疑神疑鬼,每每见珍,不问究里,总是怎么可能珍泉还有出现之类的主观臆想,实可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