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钱,在泉界知名度甚高。这主要是历史上有唐开元、会昌开元、闽开元、南唐开元、南汉开元等等以“开元通宝”为钱文之泉,而历开元通宝钱有大有小,有珍亦有普。这其中,五代闽国所铸“开元通宝”钱,则系珍贵品种。
五代十国时期的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其执政期间,境内政治清明,对外建立友好睦邻关系,与拥有中央政权的唐、梁尽量搞好关系,并和南汉刘和吴越钱昤结成亲家,使福建保持相对安定的局面,为维持财政、外贸和军需,进一步促进商业的发展,龙德二年王审知在铅产地汀州宁化县就地取材置办铅场,铸造开元通宝铅质钱。
在以铅钱作为流用钱之时,同时也铸铁钱和铜钱,其钱个儿大体厚,钱文大字,古朴拙率,背铸星月纹或闽字月纹等,自成一体,颇具特色。其开元通宝钱,谱载铜、铁、铅三材皆有。其中,铜钱还有相对超大之形。其间,铅铁钱铸量较大,而铜钱铸量小,后世遗存稀薄,十分稀见,故为五代十国时期之珍贵泉品。
愚在猎泉途中,闽开元亦有猎获,先后均有博展。而今日所展赏之品,则为闽开元通宝背巨星铜钱,该钱遗存稀薄,虽非一二可见,然亦稀有,尤其是该钱独特的相貌更为个性之美,更是十分值得珍藏。
展目本品,辩锈识浆。但见其钱体浑身孔雀蓝锈色盎然,乃出大东北地区混坑,呈窝锈之锈相(此概念诠释可参见愚博文《话说“混坑窝锈”钱计其它》)。其锈质生硬不糟,可敌刃刮,凝重斑驳,深浅不一,分布彰显自然。其中既有厚皮覆盖,亦有薄锈露铜。而露铜之处,可见包浆纯熟,可感青铜质地,可识熟旧铜色。这种通体孔雀蓝锈色之泉品,并不多见,识者不多,伪锈难做。一句话,其锈色锈质,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故锈相材质,均真切可开其门矣。
开眼此钱,观铸识体。可见其铸制规整,铸相莽壮。其直径为37.8毫米,重约20.71克,铸体较为厚重,形制类折五偏大。落眼观形,方正圆矩,平整地章,字廓深竣挺拔而又自然有度,钱文笔划清晰,穿轮修整干干净净。复观其背,但见穿上硕大星纹一颗,凸显壮实,正是该品钱之本色貌相。基于此,整个铸相辨识,其具初炉试铸之优良品貌,闽国官炉之出可断。因此,以此规矩而莽壮铸相审之,可谓开门靠实。
定睛其貌,品文识书。一眼可识,本品钱文乃隶书书体,笔划浑厚,书意莽壮,古拙率真之感扑面而来,直入眼底。其字形硕大,缘穿皆有接廓,几近撑满。其钱文布局虽见“通”字有斜,然其书意字形布局,皆与谱载认定之品无二。其中,“寳”字宝盖头左边省笔与缘廓接廓,是为典型特征之一。无需详述,本品钱文书意独特的古朴且又自然率意之特征,伪仿难为,实在是真真切切,毋容置疑之。是故,其书相可谓大开其门,武夷山立见矣。
一番辨识,三相一材,无异无邪,过关斩将。在此有人难免会疑惑,怎么处在纯粹南方的闽国之钱,今福建之地罕有发现,反倒是跑到东北匿藏?对于这个问题,愚在之前很多篇博文中早已言之,不多赘述。再此强调的是,古钱乃实用物品,个小易于流动,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挪西移,本属极其正常或为必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南方地方政权铸币因各种难以知晓的原因流入北地并得匿藏保存下来,不仅是事实,而且有些亦见史籍直接或间接记载,典型的就是,辽金元时期,因南北战争,大量南方宝制和器物被掠北而去。
此钱,就目前发现来看,早已破了所谓“仅见”之说。近年已见多枚展示,然,无论收藏实践还是检索,皆可知道,至今仍属稀罕难得,其珍泉之名,自当续存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