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次年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作为明代历史上的一个合法而又悲情的皇帝,那段历史已经是众所周知,无需赘述。这里我们只需要记住的是,建文帝在位共有不太短的四年时间。
四年时间,偌大一个明代王朝,世界大国,其是否延续洪武朝而有官炉铸钱?这一直是泉界长期争论而无定论的问题。本来早想结合自己的实物收藏对这个问题做点功课,一直未曾如愿。直至现在,仍然觉得这个问题有得一说,故今日特将帐中所藏一品建文通宝钱找将出来,发上博客,也藉此发上一番述与论。
了解一点情况的泉好皆知,建文通宝钱,认定和否定的泉家皆有,其争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一是官炉原铸;二是明代后朝(多说嘉庆)补铸;三是伪作臆造。相关争议,检索网络,见有文描述,感觉谈得较为清楚,这里便省去一些功夫,特录于下,以便先了解争议的一些过程和核心观点,帮助我们再认识相关问题。
网文曰: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已成为明代历史上的一大谜案。建文帝在位只有短短的3年多时间,是否铸造行用过“建文通宝”年号钱也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有泉家提出,“建文通宝”钱有实物存世,但极为罕见。《古泉汇考》记载清末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学者王懿荣曾得到一枚“建文通宝”小平钱,认为“制作面背色泽与洪武、永乐各种小平钱无异”。1989年《舟山钱币》杂志也披露过一枚建文小平钱,声称为江苏淮阴乡下农民耕田时所获,钱径2.45厘米,重3.44克。该文认为从铜色、形制、文字、声音等方面判断,该钱均与传世明代钱币极为相似。
这些存世的“建文通宝”钱是否为建文帝在位期间铸造的年号钱呢?史籍不载,后世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确实是建文帝铸造的年号钱,后为朱棣所销毁。朱棣夺取其侄帝位,改元“永乐”。为掩饰这段不光彩的“夺位”历史,下令消除“建文”年号。据说当时凡有“建文”字样的铜铁器物都要销毁,最能说明“建文”朝存在的“建文通宝”年号钱自然在劫难逃。但已故著名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先生不同意上述观点,在其著作《中国货币史》中质疑曰:“若说销毁,也不至于销毁得这样干净。”他认为建文帝未曾铸钱,因为“当时(明初)一意推行宝钞,铸钱在政府看来没有什么好处。洪武时岁次停铸,甚至禁用铜钱。后来各帝也都是在即位以后许多年才开铸,所以惠帝(建文帝)不铸钱是没有什么奇怪的。
那么存世建文钱又从何而来呢?《明史·食货志》载,嘉靖六年(1527年)、三十二年(1553年)两次补铸前朝年号钱,有人据此认为存世建文钱为嘉靖年间补铸钱。但钱币学界现在已大致认定嘉靖年间没有补铸过钱,纠正了史料的错误。于是又有人认为这些建文钱可能是明代建文帝在位时或其后各帝在位时民间私铸的年号钱。《古钱大辞典》认为存世建文钱为伪造品,于是在其上刊载的建文钱拓图旁标注“伪品”二字,干脆否认了存世建文钱的真实性,更增添了问题的复杂性。
是真钱还是伪品?是官铸还是私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建文钱问题已成为货币史上的一个谜。由于史料和实物的缺乏,建文钱之谜的破解,还寄希望于货币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进一步探索。”
上述文字,基本上把建文钱争论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做了一个简单而又比较清晰的描述。根据上述三种“真与伪”的观点认识,愚见以为,首先我们可以针对典型而又有较大影响力的彭信威先生的论点来展开。
彭信威先生的主要观点一是“若说销毁,也不至于销毁得这样干净。”,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只能说明在彭信威先生时期极难或者说他个人未见建文钱。这是因为,我们如果假定建文钱为当时实铸,那么其铸量必定有限,加之永乐开始确有销毁建文痕迹之举,因此,该钱遗存很少,发现很迟,很多泉家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没有见过实物。这里,以“不至于销毁得这么干净”是不能证明建文年铸钱与否的。
其二,“当时(明初)一意推行宝钞,铸钱在政府看来没有什么好处”。这一论点愚见觉得如果是彭信威先生所言,很令人不解。我们知道,明洪武确实推行宝钞,然因民不喜用,故铸铜钱时断时续,在整个洪武年间并未完全停止过。有史籍记载“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开始改铸大钱为小钱。到了洪武八年(1375年)因推行大明宝钞而罢宝源局铸钱,第二年又罢各行省宝源局。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又下令各省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二十二年又更改钱式,钱背加铸重量,并置各省宝源局开铸。”,很明显,直到洪武二十二年各省官炉又开铸钱。而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约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其间相隔时间不足十年,这就是说,直到明太祖驾崩时,明各省官炉应该还在鼓铸铜钱,无非是“与钞兼行”而已。
其三,所谓“后来各帝也都是在即位以后许多年才开铸”一说,我们知道,明永乐时期,是永乐六年就开始铸“永乐通宝”钱的,这于朱棣即位也不过才六年时间。而建文帝在位差不多四年,即使不是建文元年铸钱,那么在建文四年,即其最后一年时间开炉铸钱,这不也是存在可能吗?因为四年和六年,并没有太大太原则的差别。
显而易见,即使最权威的彭信威先生关于建文年是否铸钱的论点,仍然显得于理不足,不能成为建文年铸钱与否的力证。
第二种观点,是后朝(或嘉庆年)补铸建文钱说。这一观点仍然存疑。原因是,给建文帝本人在永乐后的历帝都未获得过平反,史载“正德、万历、崇祯年间,诸位大臣请求续封建文帝,及加庙谥,均未成行。”,这期间只是在嘉庆帝之后的万历皇帝为建文时期的大臣有过平反之举。即史载的,“万历即位后,平反了一桩明王朝历史上最大的集体冤案,下诏为‘靖难’中为建文帝尽忠而惨死的诸臣建庙祭祀,如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被诛杀十族的方孝孺以及卓敬、卢迥等人,并对他们的后裔给予抚恤。因此,在嘉靖年间以及其后诸帝时期,由于建文帝未获平反昭雪,故,历帝官炉要补铸建文年号钱币,事实上是绝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已然不需多说了的。
第三种观点,建文通宝钱是“伪作”。关于这一观点,事实上我们很难见到针对该钱实物本身进行的辨识分析和说理及至结论。《古钱大辞典》一书,亦是简单粗暴的标为“伪品”了事,其论出可能与彭信威先生未认定有关。因此,其是不是伪作,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实物进行实证,对而且道理说得通,那就是真的,反之则假。
如此,就让我们结合实物,来点实证辨析,看看该建文通宝钱是骡子是马吧。
展目本品,辩锈识浆。本品出自东北罐装窖藏,薄锈浓浆。其锈正如很多东北罐装窖藏钱一样,锈垢老道成皮,结实不糟,分布深浅相间。其薄锈可见其青铜质地,铜色熟老,包浆踏实,整体上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可以说其锈浆之相老无疑,亦今为止伪所不及矣。
展目此钱,观铸识体。不难看出,本品铸制规整有加,铸相显示方正圆矩,平坦地章,字廓深竣有度,自然而不做作,穿轮亦显干干净净。其直径为26毫米,重约5.88克,厚薄适中,合乎通常标准。
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尺要大于通常标准的小平钱(24毫米及其以下),然亦不够折二型之尺寸,故,其属于典型的小平大样无疑。正是这一点重要特征,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通常小平大样,并不作为行用钱规制而行量铸。正相反,是作为样钱性质铸就的。这在历朝历代的钱中都不鲜见,无需赘述。由此,我们似乎就可以觉察到,此“建文通宝”钱,正是一种试铸品,而如果是试铸品,那么,其量必少,遗存必稀。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后世极难见到建文年号钱之原因了,加之永乐灭建文痕迹,后帝也未平反之原因,故,后世有幸遗存下来的建文钱匿藏很深,发现很迟,百十年来没有出现在大泉家的桌上,从而未得认识研判,致使争论不休矣。
再观本品,品文识书。可见本品钱文,乃楷书书体,稍含隶意。其钱文书写中规中矩,布局协调,笔划横直竖立,用笔颇见力道,整体上字形端庄耐看,具备官炉出品的书意品貌。
值得注意的是,本品书体虽然为楷书,然其与大中钱和洪武钱书体书意有一定差别。而这种差别,从中国历史诸朝代铸钱来看,除辽金时期其钱风格较为统一以外,五代十国、唐、宋、元时期,历帝年号钱都有自己独立的书意个性,以从形态上区别本朝与前朝的钱币(此举因钱为民用品,在识字不普及的时期,方便民间依形辨识,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及至明代,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历帝年号钱书意皆不一样,每朝一个个性,即便是永乐通宝钱,其书意不是类洪武而反倒是接近金代大定通宝钱。因此,以此建文通宝钱的书意而论,其不类洪武而具有独特个性,是很正常的。
通过以上辨识,本品建文通宝钱,三相皆难存疑,其非骡乃马,很难说其门不开。据此,所谓“伪制”之说是站不住脚的。因而,愚见以为,建文通宝钱,极可能在建文年后期,官炉续洪武而铸试样钱,后因朱棣“靖难”,建文战败而不得正式开炉续铸,导致后遗存稀少。
这里,有人必然会说,建文帝都在南京,其钱怎么反倒在东北保存了下来,而江南长期不得其见。显然,疑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当你了解东北的历史,解惑这个问题便不难了。这是因为,宋辽金元时期中原大量财宝在流入东北地区后都得到了最有效的保存,进入地下后,盗挖随掘的现象长期被有效制止的缘故。正是这一现象,导致明清时期流入东北的各种中原艺术品和实物一样也被保存了下来,这其中,后金及至大清时期,其龙兴之地,严禁盗挖地下之物的严规是立下了大功的。
总而言之,不管如何,对于建文通宝钱而言,真要讲理,伪也要说由,只有理由符合逻辑,能通其理,那么其结论方才可信。这里,篇幅太长,愚即此收住。愚之观点,不过也是一家之言,难以盖棺,我们还可以对此钱进行深入探讨,但不能不能一棍子打死,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所应有之举矣。
最后,我们也不难见到,建文通宝钱,确有存疑品或叫真正的伪作,其铸制粗糙,文字丑陋,与本品(非止愚有藏)是有很大差别的,文后也附录几品图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