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钱是元代铸钱大家族中一个独具特色而又较为重要的品种类型。其也有将其称之为“供佛钱”或“庙宇钱”的。而这种宗教专供属性的钱币,历代都有,只是元代盛行且蔚然成为一个体系。
这是因为元代宗教盛行,各地庙宇寺观林立,佛、道尤受尊尚,从而为供养钱大量铸造和使用提供了重要基础。据考,这类钱的铸造者通常是庙宇、道观或信徒,目的是供奉神佛,布施功德,以求庇护降福。与纪念币相比,其不同还在于它可依钱的大小与市场上流通的铜钱折等兼行。
正因为这一属性,元代供养钱得登后世泉藏的大雅之堂,不少泉谱皆将其载入册中,成为与其它流用钱和纪念币等正式用钱一样有价值的正规收藏品种。
由于元代供养钱在钱体上多小于流用小平钱,可谓之“微型”,其直径多在20毫米以下,此微小体型致使其可遗存性大大降低。因此,六七百年下来,元代这种微型供养钱的遗存量已经非常稀薄,有的入谱记载,有的脱谱。至今天来看,其已经属于较为稀罕的元钱品种,一般来说,见之已然是很不容易了。
今日所展,乃愚帐中所藏又一枚供养钱。此钱钱名为“中统元宝”。中统,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公元1260—1263年),期间铸有中统元宝、通宝行用钱,皆珍稀。同时,如其它年号一样,亦以中统铸有年号微型供养钱。藉此过年之际,特发此钱,以供佛祖,讨得佛佑。
察锈相。可见本品浓烈锈垢,满覆钱体。其锈垢结皮,如山峦叠嶂,自然分布,厚实而坚硬异常。鉴于钱体微小,故锈土侵蚀较重,亦见累累锈坑。略露铜之处,但见包浆凝重,可感青铜质地,老熟之铜色。毫无疑问,其锈相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耄耋沧桑,廉颇黄忠,锈关长驱直入矣。
观铸相。可见其铸体仍较规整,小巧玲珑,直径仅为15毫米,重约2.38克,铸体较厚实,形制是为微型之体。由于钱体微小,其铸制有所不整,表面有现铸坑。然,仍基本方圆廓正,字廓鲜明,轮边干净。其中,本品穿未开通,为流铜封闭,此乃钱体以及穿口太小难以修穿之故,并无疑问。显而易见,以如此微型,得此铸相,已然不易,铸相毫无存疑之处矣。
品钱文。本品尽管重锈侵蚀,然钱文仍可清晰辨识,其“中统元宝”四字,直读,且皆与穿接廓。其中“寳”字为俗写体“简宝”(即今之简体写法,宋元时期流行于民间的简写)。此“简宝”写法,多出现在元代各年号供养钱上,据此可认为其为一种与正用钱相区别的规制。其楷书书体,书意拙率,古朴之感鲜明。很明显,此书此意,无不彰显时代特征,书相开门。
显而易见,本品真实可靠而不疑。本“中统元宝供养钱”,尽管谱有所录,定级亦较高,一方面因为元中统年间铸钱量少,中统钱是为元珍泉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钱体太小,遗存困难而致量稀之故。时至当今,我们要见到乃至于得到她,已然是很不容易了,故,尤其值得赏玩珍藏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