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珍式《正大通宝篆书背星月折五》铜钱赏析

标签:
金代正大通宝篆书背星月折五赏析杂谈 |
分类: 辽金西夏元 |

因此,正大钱属于七百余年来长期迷雾笼罩的金代铸钱情况之一。而这一情况,是不是就说明金哀宗正大年间就没有铸币呢?依照泉律,这当然不能武断裁定。解答正大年间铸钱之谜,只能等待后世看其有无出现。
随着近年大东北地区辽金钱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下山出林,一批长期未见史籍记载和泉谱记录的金代铸币,终于冲破历史迷雾,露出了其真面目。在2009年出版的李卫先生著《辽金钱币》一书中,已经载入数枚数种新出金代铸币,但是,惜时著者仍未能得见正大钱,故在该书中,正大年号铸钱仍然是一个空白。这就表明,正大钱若出来,还在其后,可能也就是近三四年的时间(当然不排除其在2009年前就已经出土了,只是著者未见,或未公展而已)。
而愚在猎泉途中,还有幸猎获一品篆书正大通宝折五背星月钱,因其所见更为稀罕,今日特将其发上博客一展,结合实品,鉴赏一二。
首察锈浆,其乃生坑薄锈,呈孔雀蓝之锈色。续可见其锈垢乃为生坑之相,锈薄,然锈质生硬成皮,锈色深浅相错,斑斑驳驳且分布自然。一句话,其生老之锈垢,十分的踏实。稍见失锈之处,包浆凝重,老道透熟,可察其青铜质地,熟旧铜色。无需多说,其锈其浆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可谓老而开门矣。
在此,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愚在此之前曾展示过锈色与本品大体一样的几品不同年号的金代篆书钱,见有人疑问,曰锈色差不多,是否存疑?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古泉出土有一个共有的基本现象,即同坑所出数钱,但年号品种可能不同,是为混坑。而混坑者,因不同品种同处一坑或者一罐所装,则其锈色往往皆为接近,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此外,我们还知道,泉埋入地下,既有成吨一个品种的,如唐开元和宋钱多见等,也有不同品种和年代的铸币混在一起同坑同罐藏匿地下的情况,这也是古泉入土之常见现象,其或为古时藏家所为,或为官方钱库所为,等等。因此,其不同年代或者年号之钱,在混坑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是彼此锈色比较接近了,毫不足怪。此多话,亦算为某些好者普及一下常识矣。
展目铸体,铸相颇佳,精整而自然,毫无做作之态。其直径34.3毫米,重约11.74克,铸体厚薄适中,乃折五形制无疑。可见其铸体方圆廓正,坦平地章,细缘,字廓纹饰皆鼓凸有度,不高不矮,笔划清晰有加,穿轮干干净净。其文字横直竖立,布局规矩端正。一句话,此等铸相凸显美制特征,金代官炉钱品一贯风格,铸相开门不疑。
复品钱文纹饰,其一流书相,秀美端庄。“正大通宝”四字,直读,篆书书体,书写尤见规范,大小和谐,形端字美,个性亦为鲜明。其“寳”字为宝盖下“双王”,金代篆书铸币之“寳”字一贯写法矣。其背穿上但见一轮弯月纹清晰较为鼓凸,形态较小,穿下则是一颗硕大星形,其纹铸相鼓凸皆为有度。其中,星月纹大小位置与之前的天辅通宝篆书折五有所不同,显示其非同模之背,更为踏实。显而易见,本品书相具官炉之品形品貌,自然而彰显美书美制特征,其门可开,此已然无需赘述矣。
就目前为止来看,正大钱无论书体形制大小,均较之某些金代钱更为稀少,因此,其乃难得之珍藏,实为不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