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通宝,乃北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公元1100—1125年)铸币。宣和通宝钱,钱文真书、篆书、隶书、行书,书体丰富。主铸材质铜,亦有铁钱辅铸并行用。宣和通宝钱书体书意各异版式亦繁,依据不同书体书意及其版式,珍普皆具。
谱载宣和通宝钱铁钱一式,折二形制,书体篆书,遗存不多。有铁钱,则必有铁母存在,无非谱载与否,有的载,有的则难免脱谱。而铁母铸量少,品相佳美,遗存稀罕,乃藏泉之贵品,得之亦为不易。有幸,愚帐中有藏一品这样的宣和通宝篆书折二铁母,今将其择出,发上博客展赏,以飨泉好。
展目本品,观铸识相。但见其铸制精整,直径30毫米,重约9.99克,铸体板型较厚,虽略大于折二,然以母论之,则此径正合。铸相显示,边圆廓正,平整地章,字廓深竣挺拔而又有度,钱文笔划毫无粘连而又间隔有距。其缘边穿廓,轮廓线条规则有加,鼓凸有度,穿口轮边更是干干净净。一言以蔽之,以此等精整规范的铸相而论,正是一枚铁母应该具有之貌相,也是官炉铸母之必须。故,其铸相是为开门矣。
品文识书。可见本品篆书书体,文字书写规范,横直竖立,布局协调,端庄隽美之感凸显。此等书相,非官炉出品而不能也。其中,可见“通”字之“甬”头部为一圆圈形态,而非三角形,故愚见谓之“圈头通”版式,在宣和通宝钱中,乃属仅此。此也是这版宣和铁钱篆书之突出特点,比对可知,其与铁钱并未见二般。因此,其书相正点,并无可疑之处矣。
续作辩锈识浆。但见本品莽锈裹身,莽莽绿锈之间,略红斑之锈。其锈结痂成皮,层层覆盖,锈质皮壳彰显老道,坚实不虚,可抗刃击,分布亦显自然。略脱皮之处,可察其青铜质地,铜色熟老。无需多言,此锈色锈质,一派自然天成耄耋之相,无异无邪,可谓大门洞开矣。
综上所述,本品经诸般挑剔审视,皆可过关斩将,其真实可靠性和母性,皆毋容置疑。以愚之眼界所及,本铁母只见谱载铁钱而未见有载其母,似为脱谱之铁母。而满天下猎泉,亦罕见之,检索公展亦为不见,得之可谓幸运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