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脱谱品《应顺通宝光背当十型》铜钱铸期考析

(2014-11-24 07:23:23)
标签:

五代十国

后唐

应顺通宝

渤海国

辨析

分类: 先秦五代十国
诸相辨非渤海国  五代十国似可立      
脱谱品《应顺通宝光背当十型》铜钱铸期考析
关于脱谱品《应顺通宝光背当十型》铜钱铸期考析
       顺通宝、元宝,是近年于东北地区发现的古钱稀有新品种。之前,此二宝文应顺钱诸谱不载,亦未见前人提及。因此,关于此钱的铸者铸期说法不一,言伪臆者有之,言辽代时期渤海国高永昌铸者有之。

 么此钱是否真实,其铸者铸期究竟何时何人,愚见以为,其确还有较大的考证空间。今日,特将愚帐中所藏的一品应顺通宝大钱拍照发上博客,并结合其诸貌相进行一番辨识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其锈浆质地如何。上手展目,可见其锈色盎然,绿锈满覆,皮壳生成,抠之锈质锈皮紧实而生硬。察其色感,绿正无邪,分布深浅相间,彰显自然。少量脱锈之处,可见包浆凝重,老道纯真。一眼可辨,其铜色昭然熟老,青铜质地更是无疑。很明显,从锈上察之,其锈老耄耋,自然天成之相昭然,无异无邪,锈相开门见山。

其次,再来看看铸相如何。不难看出,本品铸体规整,直径33.5毫米,重约11.54克,厚薄适中,以北宋之前的币制币值形制识之,此径虽类折三大样或折五之型,然,却并非北宋及其以后之折三折五大小,而是当十之型矣。

续观铸相,显示其方圆廓正,平坦地章,穿轮干干净净,字廓深竣清晰,钱文布局协调,中规中矩,其背廓稍显平漫。显而易见,此等铸相,完全具备官炉之应有品质,应属鲜明官炉钱,铸相可谓开门矣。

再者,再来品文识书。可见本品书体乃隶书为主书体,“应、顺、寳”三字隶书鲜明,其中“顺”字可见右边“頁”字之最后撇点亦是典型隶书写法。再看“通”字,隶意并不明显,楷体之书意更为突出。整体上,面文书意字形大而端庄,笔划力道凸显,字形莽粗而不拙,盎然古朴之意跃然。故而从书意上书体书意上辨识,也可以认定其官炉钱本色,门可自开矣。

上述三相察之,愚见以为,其不仅可定老,而且可定其官炉之处,因此,其应为真实可靠之钱。那么,其究竟为何时何人所铸呢?愚见又以为,其非辽渤海国高永昌所铸,而是另有其人其时。

第一、据载,渤海国(公元698—926年)是东亚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一部分。此渤海国未见有“应顺”年号记载,故应顺元通宝钱不属于这个时期的渤海国铸币无疑。

第二、另一个有关渤海国的是在辽代,即大渤海国。据载,在辽国灭渤海国之后,有渤海人起兵反辽,由头领高永昌率众起义在辽天庆六年(公元1116年)正月,占据辽东京,自称大渤海皇帝,建国号大元国,一时攻占辽国东京道五十余州,势头很大。但好景不长,其随即在辽天庆六年(公元1116年)四月高永昌被金俘虏斩杀,其国灭亡。这期间,高永昌颁用了两个年号,即“隆基”和“应顺”。

这里,我们假定应顺钱确为高永昌所铸,姑且不论其年号之短是否能来得及铸币(或为一个月或为两个月)。那么看看此应顺通宝钱的书意,便不能不使人觉得此钱非辽时期的高永昌所铸。理由如下:

一是,品“应顺通宝”四字,书写规范,我们感觉不到辽钱那种汉字辽写的拙率之意;

二是,在辽钱中,绝大多数钱,均见或多或少的汉字省笔现象,尤其是笔划复杂的汉字,往往均见有省笔或曰八分书。而观此“应顺通宝”四字,笔划完整,并无省笔现象。

显而易见,通过以上两点的辨析思考,我们再观此钱之隶书书体体,确实是书写规矩,一笔一划,竟然一丝不苟。现在,作为辽时期的铸币,同时又作为存在时间极短的起义割据政权,其要铸出书意如此中规中矩的汉字隶书书体钱来,是很难的,至少是可能性很小的。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泉的书意是古泉断代考释和真伪判断非常之重要的标准,这是因为,中华古泉就是“形文”结合的金属货币,即外圆内方之形,方块象形书法之文。

因此,根据书体书意的特征,结合铸相等来看,基本上可以排除此钱为辽高永昌所铸。那么,这又是谁铸的呢?

检索相关资料,可见记载,“应顺”年号在高永昌之前,首先由后唐(公元923937年)闵帝李从厚所用,其时为公元934年正月至四月,时间也是四个月。同时,在此期间,该“应顺”年号又为同期的吴越世宗钱元瓘、楚文昭王马希范、荆南文献王高从诲所用(参见李崇智著《中国历代年号考(修订本)》,中华书局)。

由此可见,应顺年号在五代时期即见使用,而这一时期的后唐,亦见铸币。其中后唐明宗李嗣源公元 926929铸天成元宝钱;后唐同光三年楚马殷铸乾封泉宝、乾元重宝钱。

据此,我们便不难看出,后唐闵帝李从厚,或者是同期“吴越世宗钱元瓘、楚文昭王马希范、荆南文献王高从诲”当中的其中一位。存在铸了“应顺”钱的可能,至少不能排除。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从五代后唐时期的铸币来看此应顺通宝钱了。前述,该钱书体书意为辽高永昌所铸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其是否具备五代十国时期的铸币书体书意特征呢?

不难看出,回答应该是比较肯定的。

一是,“应顺通宝”钱文四字,汉字书写中规中矩,与天成元宝钱和楚马殷乾封泉宝、乾元重宝钱的的书体书意相似度较高,其中“寳”字,是所有这几品钱中共同的一个字。可见“寳”字为“尔寳”,字形宽阔端规,尤其是寳字下半部之“貝”字上部分“目”,四方标准,棱角分明,写法与乾封泉宝和乾元重宝钱相似度更高。其余三字,笔划较为粗酋,字形较大,几近撑满。可以说,其字书意与后唐尤其是楚马殷铸币的书意的较明显的相似度;

二是,形制特征,此钱中宽缘,穿廓较窄,这一特点与天成元宝和乾封泉宝也十分类似。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从此“应顺通宝”钱钱文风格这条脉络去考释它,便不难又见端倪,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故而,愚见以为,应顺元、通宝钱,为后唐应顺年号存续这四个月中所铸的可能性最大,其中,尤不能排除楚文昭王马希范所铸。

这同时也因为,后唐是正式的政权(包括这一时期前述的钱、马、高三人之政权),其又有官炉鼓铸钱币,尽管其应顺年号存续时间短,然其具备了诸种必要的铸币条件,其鼓铸出这种品貌品质的钱币,更为可能。反之,辽高永昌临时政权,既处征战时期,又存续时间极短,其铸币条件显然要差了许多。即使是勉强铸行,但要铸出如此品质的钱币来,困难显然是更多的。

最后,基于后唐时期“应顺”年号使用时间只有四个月,故,铸应顺钱只能是试铸或者小批量铸,由此导致后世遗存量必然稀薄,藏匿较深(近年只在东北发现极少量),以至于导致其被发现很晚。诸如此等,一切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乃愚一管之见,孰是孰非,仁智各见,当然也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只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除私心杂念,认真分析,那么其最终认定便是顺理成章的。


关于脱谱品《应顺通宝光背当十型》铜钱铸期考析

关于脱谱品《应顺通宝光背当十型》铜钱铸期考析

关于脱谱品《应顺通宝光背当十型》铜钱铸期考析

关于脱谱品《应顺通宝光背当十型》铜钱铸期考析

关于脱谱品《应顺通宝光背当十型》铜钱铸期考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