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珍罕的战国《“吉”字大圜钱》赏析
标签:
战国圜钱吉珍罕赏析 |
分类: 先秦五代十国 |

阅前谱,见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上录入一品圜钱,钱文为穿右铭有一个大大的“吉”字,其所载该钱拓图显示,品相有所残缺(见后附图),其批注曰:“吉,郆省,集韻,郆地,名”,无定价。此似为最早见谱载,后多谱不见再录,华谱亦然。检索之,无见有公展,收藏实践中亦极难见之。
由此不难看出,这枚“吉”字圜钱,实属极为罕见之品,非常珍贵,某种程度上说,其价值可谓圜钱之首。
如此看来,此“吉”字圜钱倒是有点孤品仅见的意味。然而,泉出无常,早不见,迟有现,无人可先知先觉洞察前世今生和未来。故,其罕不成其为排它的任何理由。愚在猎泉路上,便十分偶然而又大幸的猎获一品完整的“吉”字大圜钱。今日,特将其帐中点出,靓照一拍,博发展其珍容,并结合实物实证,相马辩骡。
首先,辩锈识浆,以察皮相。清晰大图,不难看出其锈色盎然,绿黑间有,生成皮壳,瘢痂老道而叠嶂,质地生硬可抗刃刮,锈色锈质面背皆分布自然。其锈相耄耋沧桑,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显而易见,由此锈皮锈色察之,其非骡皮,实乃宝马之皮毛,可过伯乐相眼之关矣。
续来,观铸识相,以辩身形。本品直径39.5毫米,重约14.88克,铸体相对不厚,其径与穿口大小皆与《历代古钱图说》所载拓品一致。进一步可见本品铸制相对规整,外圆趋整,内孔不甚圆规,轮边似有所修整,较为圆滑,正面下方轮边,可见一个三角形浇铸口凸起(似为自割性浇口),穿孔右边,铸有一个“吉”字,笔划较细且凸起适度,清晰可辨而又无唐突之感。其无廓,面背皆平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穿口下方的浇铸三角形凸起,可断其乃最为真实之处,依照《历代古泉图说》之拓,贼伪若要仿铸,实乃难以想到。故,无需赘述,由此貌相显示,其铸相呈现鲜明自然之感,非骡乃马,可认宝相矣。
再接,品文识书。本品穿口右字,按照现代认法,乃为“古”字,其实正如丁福保在书中考证注释的,其实为“郆”字之省笔,战国时期钱币上汉字书写多见此情况。该字书写规整,应为篆书书体。经比对,本品“吉”字与谱载拓图上的字,大小相当,位置相同,风格一致,仅笔划略见一定差异。
对于笔划略见差异这一现象,是否可疑呢?回答是,非也!大量研究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铸钱多用泥范或石范,无论是泥范还是石范,也无论其是完全手工制作还是模制,其钱文均为手工刻制。因此,在批量铸钱之始,钱范就不可能为一个几个,由此,就必然使得非同一钱范的文字笔划在总体写法和风格相一致的前提下,会出现一定差异。这种现象在多种春秋战国时期铸币本身身上,已经早得到印证。
因此,战国时期这种不同品上的铭文笔划书写略见差异的情况,便不值得有何疑问,相反,它正表明了那个时期铸币真实的本来特征。故而,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本品书相开门,真实可信,宝马之相确立矣。
无数事实证明,古泉因其特性,除了特殊的诸如呈样钱、巨型钱、雕母祖钱等以外,其铸品很难说有孤品仅见,无非所出所见的时间难以确定,即使是百年出一,再过百年难保不出其二。故而,古泉大珍可以有,然大珍者,乃极为罕见之,而极为罕见之并不等同于孤品矣。
以本品之品相而论,已然可谓极美之品。其保存完整,锈色自然,铸体漂亮。若以诸谱罕载和愚眼见所及而言之,却加之年龄品相因素,此“吉”字大圜钱实为泉中珍重之品,并不为过也!
参考文献:
蔡全法、马俊才《战国时代韩国钱范及其铸币技术研究》(《中原文物》1996年2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郑战国钱范的新发现》, 《华夏考古》1994年4期
.........等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