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通宝,乃北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公元1100—1125年)之铸币。宣和钱为徽宗时期著名铸币之一。总体铸量大,遗存丰。然而,遗存至今其亦非尽皆普品,其中亦有珍稀版式或形制遗存,且皆是难得的北宋珍泉。
在宣和钱诸版式形制钱中,其中有一品较为微小之广穿隶书钱,即属于宣和珍版钱之一,遗存稀薄,罕出鲜见。此钱,谱载为铁母,乃戴葆庭先生早年旧藏。除此之外,未见有载铁母或者铁范铜钱,其珍少可见一斑。
观谱载拓图,这枚宣和通宝隶书广穿小钱,品相并不怎么好,若仅观拓图字口笔划特征,可感觉其与铁母钱应有之品相差距较大,很难与铁母相提并论,但是,谱载标明其重达7克有余,故其应该是十分厚重的。愚见以为,其被戴葆庭先生断为铁母,可能原因就在于此厚度重量上,而非字口精细清晰。故,基于其标明的重量,愚仍将其以铁母看待,而非因戴葆庭先生乃前古泉大家之名矣。
既然有铁母存世,虽难见铁钱,亦未见其它诸如铁范铜钱有过亮相,但这并不表明除此之外,不会再有存世。有无不能臆猜,而当以实物为证据。
查愚帐中,正是有一品“宣和通宝隶书广穿小平”钱藏于册中。此钱与谱载戴葆庭先生旧藏,在直径、形制和钱文书体书意上,均为一致,仅有不同铸品和锈蚀后之难免的细节之差,故其乃同版同模,没有疑问。此宣和铜钱难得一见,是故,今日特将其帐中点出,上博展赏,以飨泉好、
首先,辩锈识浆。可见本品锈色包浆凝重,地章锈覆叠嶂,紧实不虚,缘廓薄锈包浆凝重,铜色熟老,青铜质地。一眼可辨,其老态龙钟,沧桑之貌,自然天成之相昭然。故其锈门大开,无需赘表。
其次,识书读意。但见小小钱体之上,“宣和通宝”四字,隶书书体,钱文清晰,书意规范端正,文字布局协调,笔划横直竖立,彰显端美。对比可见,其书体书意与谱载之品乃为同版同模,基因相同,无异无邪。徽宗官炉嫡出,书门自然洞开。
再者, 品相观铸。可见本品钱直径21.3毫米,重4.15克,此径重比显示其铸体相对厚重,属小平微型钱。其铸相规整,边圆廓正,地章平坦,穿轮修整干净,字廓深浅适中,钱文笔划清晰少粘。其形制乃为广穿,一眼为实。背穿廓线条较粗宽,是为其形制基本特征之一。毫无疑问,其铸相彰显徽宗官炉品质,真实可靠,相门大开,毋容置疑矣。
由于本品的相对重量比谱载戴葆庭先生旧藏轻薄,而再观其字口铸相特征,显而易见,本品非为铁母,而正是一枚铁范铜钱。这里,言之铁范铜钱,是基于前谱载曰有铁母而言的,而就本品来看,其也同时存在就是当时的流用铜钱之可能。就泉界大家之论,需要重视,不少亦可采信。然,再大的家,皆为凡人,故其所论,并非没有瑕疵或误判,参考可以,一概奉为不可改变的圣言真理则不可矣。
就今来看,无论收藏实践还是检索,本“宣和通宝隶书广穿小平”钱,均难以多见,定其为宣和珍版之钱,当不为过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