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全称“观世音”,又称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音声”等,别称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等。“观世音”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该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随着净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中国民众接受印度的佛菩萨却又并非全部照搬,而是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将其改造为中国菩萨。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印度的观音形象逐渐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观音入主中国初期,观音还是以“伟丈夫”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国早期观音造像,例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观音都是以男子汉形象出现,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后来,特别是唐宋以后,观音逐渐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
到了明代,观音女性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至清代则基本上完全女性化。而明代作为观音走向完全女性化的过渡时期,也还有男性化的观音在造像中出现。而所谓观音的男性化造像,俗称就是“男相观音”。
因此,从古文物的角度上说,男相观音造像在今天已经非常少见了。检愚帐中所藏,确有一尊观音造像乃男相。今日特将尊像拍照,上博一展,与诸君一起瞻仰膜拜矣。
本尊造像,乃木质雕造,再施描金彩漆。由于年代已旧,描金彩漆已然老化,光彩趋于暗淡,然,尽管如此,却使之更具别样美感和悠悠历史之感。
从本尊的脸型看去,无论正面还是侧面,其面相男性特征一目了然,十分明显。其手持净瓶,面相饱满,神态彰显肃穆端祥。身披锦帛,上者披肩蓬冠,肩下身着长裙,赤脚站立,姿态优美微倾。其衣褶刻划细腻,皱褶繁复,线条飘逸自然,奕奕如生。衣饰之上,金红诸色描彩漆,更显雍容华贵。造像整体雕琢十分精到,比例协调,纹饰刻画丰富,极为难得。
关于其年代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相男性,在清代几乎已不再出现,而只有在明代尚存;二是,其衣饰皱褶飘逸却繁复,此在明代造像中最为常见;三是,其描金彩耄耋老相,年代久远,极少数地方略见剥落,可见层次。因此,从造像特征和描金彩的老化程度来看,可以确定其为明代造像。
作为明代木雕描金彩绘观音男相造像,至今实为罕见。其保存完好,历经数代传承,难能可贵。愚早年能请之于帐中供奉,实乃幸运有加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