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京川游侠
京川游侠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6,068
  • 关注人气:1,9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雕样”(三)--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样钱》赏论

(2014-04-07 07:23:46)
标签:

珍藏

洪武通宝五福

木雕样钱

至美

赏论

分类: 雕母与母钱
话说“雕样”(三)
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钱》赏论
话说“雕样”(三)--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样钱》赏论
     昨日之展论,今日再将愚帐中所藏唯一的一品明代木雕祖样帐中遣出,一亮其相,以飨泉好,并进一步支持所论。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其时铸钱背景。《明史·食货志》曰:“(戊申、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五等: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一钱止。”钱文真书,直读。当十大钱一般径4.6厘米,重34.437克;当一径2.45厘米,重3.43.6克。洪武三年(1370)三月下令户部及各行省铸造洪武通宝钱,分为五等,当十重一两,当五五钱,余下当三、当二、当一顺减,并在各行省设宝泉局宝源局并铸。洪武四年(公元1371)二月开始改铸大钱为小钱。及至到了洪武八年(公元1375)因推行大明宝钞而罢宝源局铸钱,第二年又罢各行省宝源局。洪武十年(1377)五月又下令各省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二十二年又更改钱式,钱背加铸重量,并置各省宝源局开铸。

而洪武通宝背五福钱,则是在这一时期由福建泉源局所铸的纪值纪局大钱。此福局当五钱,虽非明珍,然亦非唾手可得之凡品。谱载两种版式,分大字和小子版,大字版相对更趋少。余不再述,回说本枚福五特殊之品。

 展目一览,可惊本心。但见本品无比精美之相,可谓倾城倾国,闭月羞花,其大美之相,足可让人叹为观止,由衷赞赏,而无以复加。而其是否属于钱局雕样,那就需要一遛马骡,相其质地了。

其美在楷书书体,书功非凡。笔笔划划,犀利无比,无不用功讲究,一流书法功力显露无遗,由此致其书意无比端庄,面背六字,皆隽美俊朗,堪称书艺之绝。故,以此等书功而论,溢美之词无以言表。一句话,其若非官钱局原样专书盖不能得矣。而尽管其如此美书,然其字体和书意特征显示,其正是洪武通宝背五福钱之楷书书法风格,换言之,其书法具备了独特的个性,非那些玩赏品可比矣!

其美还在雕体雕工,非凡技法,精雕细琢,彰显无比精到之用刀雕技。钱体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缘廓线条清晰有加,刀痕彰显。其字深竣如峰拔起,字形布局协调规范,笔划雕刻干净利落,横直竖立,折挑有力。但凡用刀之处,尽见精细,无需再为形容,此等极优雕工,堪称宝马之相,此质相若非钱局一流技师之精作,何人可为?!

其美还在优材黑浆,但见包浆深入其骨,细察瘢痂堆积,蚀木痕迹历历在目,自然风化特征明显,廉颇黄忠之相盎然展现。其质其浆,自然天成,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能致矣。显而易见,此等貌相,定是汗血宝马,千里之驹无疑。

续察其钱体,可见其直径达58.6毫米,并非行用钱形制大小。而该钱的行用铜钱直径约在41毫米上下。除此之外,本品形制上的另一特征为细缘,这也正是洪武通宝背五福钱行用铜钱之基本形制特征。

 综上所述,结合其书体书意和缘穿形制特征,可以断定其乃一枚“太祖”级别的木雕样钱。而其直径大于行用钱,也正符合前两文中所述的,雕样钱径大小不限,唯其书体书意缘穿形制与铜子铜孙要相一致。

无需赘述,以愚之拙眼浅识判断之,这就是一品极其难得的明代早期太祖级别的木雕样钱!

言及于此,有一个问题在这里不妨由愚提出来,并回答之。那就是既然是木质雕样,为何钱体保存这么完好?可能吗?问题提得不无道理,此等完美的木雕钱貌相,难免让人有此一疑。

 按照通常所见形成的某些判断性心理定势,如此完好无缺的木雕之钱,如果其确是当时福局之样,而洪武年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六百余年来,会如此完好么?在此,愚当然不是获得于六百多年前,也非冥冥之中有神告曰,那就是其时之作。因此,当根据一些基本特征乃至蛛丝马迹来进行判断乃至合理推理。

首先,此枚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样钱,与昨日所展的清代宝福局咸丰重宝背缘计重五两一百木雕样,乃同出自福局钱官之后人历代家传,有一定来头。因此,其长期得到刻意保护,从未作为把玩之物,此乃其体完好无缺之必要条件。至于如何获得,故事便不讲了。

 其次,正因为其乃钱官后人家传,此钱也极有可能为明洪武年后即为福局钱官秘藏下来,作为家传之物,善存数百年,其可能性并非离谱。

 再者,至今来看,完好的明代木雕各种文物,如佛像等,并非极为罕见,有些大型的明代永宣年间的木雕佛像因其长期在庙中,免受风雨之摧,甚至保存得非常完好。此表明,明代木质雕品,尽管历经五六百年,绝非一定成为烂相残缺之品。

 第四,正如前文所述,我们曾见报道四川发现北宋木雕母钱:“1999年上半年,在四川省广元市嘉陵江河道中,采沙人于河床下数米深坑中掘出木质钱币若干,笔者将得到的一枚木钱细心除去附着的沙石后,渐露出皇宋通宝”四字。该钱钱文真书直读,文字端庄俊美,与流通铁钱钱文极似而精美过之。木钱字廓深峻,肉厚廓平,外廓边沿平整”见《收藏》杂志2005年第6期《古泉奇珍——北宋木雕母钱》。这一事实表明(非止此,四川还在其它地方发现过宋代木质雕母),何止明代,宋代木雕钱也能完好保存下来,并且是水下。

 基于此,总而言之,本枚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之钱,从多方面研判,其本真性很难被否决,是为难得之珍。不仅如此,其存世对于我们深入全面地认识中国古泉制造过程及其工艺流程,更是十分难得的实证实物,其无论是文献价值或收藏价值皆是至高等级的。

余不多言,有关雕样之述,到此为止。通过这三日的粗浅研判,愚拙见论及了雕样的几个问题,至于是否还有点道理,仁智皆可各见,无非此乃愚研习之得,不足为凭。至于前后明清两品相差数百年木雕样太祖钱,为何质色皆黝黑(绝非墨染),十分接近,愚反复针对实物,亦研有所得,有鉴于一些原因,在此就不深入交流了。


话说“雕样”(三)--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样钱》赏论

话说“雕样”(三)--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样钱》赏论

话说“雕样”(三)--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样钱》赏论

话说“雕样”(三)--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样钱》赏论

话说“雕样”(三)--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样钱》赏论

话说“雕样”(三)--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样钱》赏论

话说“雕样”(三)--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样钱》赏论

话说“雕样”(三)--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样钱》赏论

     后注:昨日所展,见有个人跟帖,说此木雕样在木质横断面上有许多规律的纹线,因而是当代电脑机刻的。我已回复其说,这是手工刻制时客观上产生的规律抖刀纹,是在木材横断面上用刀切割时出现的,只要是用刀刻就会有这样规律起伏的纹路,而无论其是手工还是机刻,其多少还与木质的特性有关。其中一些细节可见刻工粗旷自然,用的是弧形小铲刀向下雕戳的,电脑机刻做不到这点,有过亲手木雕实践者可知。如机刻则其反倒是十分流畅光滑,等等。没错,当代电脑操控的木雕机,可以刻出木质制品。但是,电脑根据图样操控机刻,无论是金属还是木质、玉石,都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其得到工业化广泛运用的时间至今还只有十几年,因此一定不要忽视实物的包浆和其它特质,还要结合多方面的特征加以综合判断才行。
    显而易见,本品如此犀利的笔锋,如此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精美书法(拜托,请千万注意这字可不是电脑字库上找得到的标准楷书哦!)如此的老旧包浆和木纹被自然侵蚀的风化状态,是不是近十来年的电脑机刻新作,答案其实是明确的。当然,各位看官也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自去考量一番,在此不啰嗦了。
    总而言之,所谓“电脑机刻”绝不是拿来随便说的,也不是但凡看不惯看不懂别人的东西,就拿“电脑制作”来当否定的子弹。事实上,机刻从来做不出古物特有的神韵和独特的艺术个性风格。如果没有基本的识别能力,只要看不惯、看不懂,找不到否定理由,就动辄拿电脑制作或者什么满大街都是这些话说事儿,其要么太过肤浅,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有这样的人,为了证实自己的胡猜臆说,甚至不惜拿老东西出来,硬说是新作,贴几张照片,不见半点儿分析文字,真在哪儿,假在何处,真可谓用心良苦。愚乃凡间之人,当然做不到完全不走眼,但是,基本智商还是有的,也绝不会去做那种极端自以为是的“天下人皆醉,唯我独醒”式的浪人。自然也不会去自以为是的替别人担忧,说什么怕你吃药,怕你浪费钱财,我做好事之类,云云。说白了,这极少数人还是那种羡慕嫉妒恨心理作怪,无时不想显示自己贬低别人!说句过一点的话,这些年来,愚所见往往是某些半桶水之人特别喜欢到处打假,这种人似乎只会否定,只会说那些论坛式标准语言和讽刺挖苦,但从不去做分析讲道理,以让人信服。一句话,其人其行其言,实乃浅薄之至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