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雕样”(三)--幸存者《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太祖样钱》赏论

标签:
珍藏洪武通宝五福木雕样钱至美赏论 |
分类: 雕母与母钱 |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其时铸钱背景。《明史·食货志》曰:“(戊申、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五等: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一钱止。”钱文真书,直读。当十大钱一般径4.6厘米,重34.4~37克;当一径2.45厘米,重3.4~3.6克。洪武三年(1370)三月下令户部及各行省铸造洪武通宝钱,分为五等,当十重一两,当五五钱,余下当三、当二、当一顺减,并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洪武四年(公元1371)二月开始改铸大钱为小钱。及至到了洪武八年(公元1375)因推行大明宝钞而罢宝源局铸钱,第二年又罢各行省宝源局。洪武十年(1377)五月又下令各省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二十二年又更改钱式,钱背加铸重量,并置各省宝源局开铸。
而洪武通宝背五福钱,则是在这一时期由福建泉源局所铸的纪值纪局大钱。此福局当五钱,虽非明珍,然亦非唾手可得之凡品。谱载两种版式,分大字和小子版,大字版相对更趋少。余不再述,回说本枚福五特殊之品。
其美在楷书书体,书功非凡。笔笔划划,犀利无比,无不用功讲究,一流书法功力显露无遗,由此致其书意无比端庄,面背六字,皆隽美俊朗,堪称书艺之绝。故,以此等书功而论,溢美之词无以言表。一句话,其若非官钱局原样专书盖不能得矣。而尽管其如此美书,然其字体和书意特征显示,其正是洪武通宝背五福钱之楷书书法风格,换言之,其书法具备了独特的个性,非那些玩赏品可比矣!
其美还在雕体雕工,非凡技法,精雕细琢,彰显无比精到之用刀雕技。钱体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缘廓线条清晰有加,刀痕彰显。其字深竣如峰拔起,字形布局协调规范,笔划雕刻干净利落,横直竖立,折挑有力。但凡用刀之处,尽见精细,无需再为形容,此等极优雕工,堪称宝马之相,此质相若非钱局一流技师之精作,何人可为?!
其美还在优材黑浆,但见包浆深入其骨,细察瘢痂堆积,蚀木痕迹历历在目,自然风化特征明显,廉颇黄忠之相盎然展现。其质其浆,自然天成,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能致矣。显而易见,此等貌相,定是汗血宝马,千里之驹无疑。
续察其钱体,可见其直径达58.6毫米,并非行用钱形制大小。而该钱的行用铜钱直径约在41毫米上下。除此之外,本品形制上的另一特征为细缘,这也正是洪武通宝背五福钱行用铜钱之基本形制特征。
无需赘述,以愚之拙眼浅识判断之,这就是一品极其难得的明代早期太祖级别的木雕样钱!
言及于此,有一个问题在这里不妨由愚提出来,并回答之。那就是既然是木质雕样,为何钱体保存这么完好?可能吗?问题提得不无道理,此等完美的木雕钱貌相,难免让人有此一疑。
首先,此枚洪武通宝背五福木雕样钱,与昨日所展的清代宝福局咸丰重宝背缘计重五两一百木雕样,乃同出自福局钱官之后人历代家传,有一定来头。因此,其长期得到刻意保护,从未作为把玩之物,此乃其体完好无缺之必要条件。至于如何获得,故事便不讲了。
余不多言,有关雕样之述,到此为止。通过这三日的粗浅研判,愚拙见论及了雕样的几个问题,至于是否还有点道理,仁智皆可各见,无非此乃愚研习之得,不足为凭。至于前后明清两品相差数百年木雕样太祖钱,为何质色皆黝黑(绝非墨染),十分接近,愚反复针对实物,亦研有所得,有鉴于一些原因,在此就不深入交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