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天启通宝”,为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铸币。天启钱版别繁多,据统计约有五十余种。其形制为初期铸小平,后始铸当十大钱。
明天启通宝钱主要有光背无文和背文两大类,其背文比万历钱复杂,分记重、纪值、记局、记地等。
据载,天启年初全国设有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后于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而至滥铸情况开始出现,地方设局纷纷鼓炉铸钱,由此而导致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亦较大。
在天启钱繁复的版式背文中,明天启通宝钱有一种为背“府”的当十形制大钱。所谓“府”,据考指的是京西第一府宣府(今河北宣化)。史料记载,明代户部曾在宣府设立中央铸钱局,鼓铸钱币,后因故停办。所以,背“府”钱,即指宣府钱局之铸币。
天启通宝背府钱,由于铸期炉别差异,亦见版式之别和径重之别。总的说来,其钱有一定存世量,非明珍泉。然而,却也并非唾手可得之品。因其铸体厚重,铸相颇佳,钱大醒目,也属泉好喜藏之品。进入本世纪,天启通宝背府钱的价值,由一千余元,逐渐升至近万元,不到十年间,价值上涨数倍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之前本博曾展背府大钱,今日则再将愚另藏的一品精美传世背府大钱遣上博来,展赏一二,与藏好分享之。
展目此钱,一眼可见其乃传世包浆。其黄铜质地,铜色十分熟旧。包浆老道而踏实,分布自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本品为鎏金钱,目检镜察,其体上残存鎏金斑块较为明显,虽经岁月,仍黄灿有显。一派天成之相昭然,开门见山。
察其铸相。其直径45毫米,重达38.88克,厚重踏实。但见其铸相精美,铸体规矩。方正圆矩,坦平地章,字廓深竣,笔划清晰,穿轮干净利落。其乃面背阔缘形制,轮边经修整而具饼钱之范儿,彰显美相。仍可见缘廓之上,有修整加工旋纹留存。诸般特点,彰显宣府官炉品质,无需赘述了。
品其钱文,可见其楷书书体,其书意舒展大方,笔力遒劲,诸字书意无不彰显了明天启钱之典型特征。一言以蔽之,此书此意,韵在神显,亦无二话可言矣。
我们知道,明清较之前朝,鎏金钱已经稀少。通常鎏金钱多为头炉优铸品,择其中施以鎏金,或留着纪念,或为赏赐之用。我们从这品鎏金天启通宝背府饼式大钱可见,其无论铸造还是修整,都颇为精到,其铸相为头炉初铸十分明显,而通过金衣穿戴,更可证明当初其备受重视之原因。故,其虽非明代珍泉,然亦是天启钱中的佼佼者,十分难得,值得收藏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