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李炎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铸开元通宝钱。据《旧唐书·武宗纪》载曰:“天下废寺,铜像、铜磐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等)委本州铸为农器;金银瑜石等像,销付度支……”。与此同时,武宗采纳了宰相李德裕之建议,以废寺铜材就地铸钱。扬州节度使李坤率先在新钱背面加铸“昌”字进呈,以纪年号。随后,朝廷令各地在新钱背之上加铸本州、府地名。此种钱后来统称会昌开元。
据考释,会昌钱的用铜,不靠铜矿,实取于佛寺就地铸钱。襄、梁、昌、润、宣、鄂、益、兴8州旧炉近于集中寺院,仍以天宝年间旧炉外;其他如京、蓝、福、广、平、丹、桂、兖、洛、越、洪、梓、荆、潭、永15州均在近寺院设炉专铸。永州(今湖南宁陵)属潭州(今长沙)管辖属州,二地相距四百里,为方便计,故永州自设炉铸背永钱,形成了潭州一州两铸,既铸背潭钱,又铸背永钱。但永州毕竟是小州,地小人少,寺院相对较少,铸出背永钱数量有限。有诗曰:“扬州李坤始铸昌,洛益京荆蓝越襄。宣洪兖润鄂平福,兴广桂潭丹梓梁。”可见早前背永钱发现极少,因此诗中缺“永”字。
会昌开元,是否有背“永”钱,过去曾有过争议。后随着有所发现,逐步方得人识。马定祥曾批论过确有此钱,并言罗伯昭藏有背上永、下永三品。钱币大家彭信威也确认过背永钱乃实。1991年出版的《简明钱币辞典》和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均收录有背上永、下永各一品,定级较高。由此,背永钱争议尘埃落定。
史上铸钱,在铜或铁为主铸材质的情况下,往往都会用更高级的贵金属作为辅助材质,以备赏赐等特殊用处之用,后世若发现,并据品之貌辨识无疑,则其实有。因此,会昌开元如唐初开元通宝钱一样,有银质钱辅铸,并不奇怪。
事实并不虚诳,愚帐中有藏一品“会昌开元通宝背永”银钱,殊为难得。今特遣其上博一展,品钱知史矣。
鉴赏本品,银质特有包浆醇厚老道,窖藏出土,土沁犹在。其沧桑貌相,彰显千余年耄耋之相,毫无疑问,如此质色,真实可靠,大门洞开,踏实可靠。
其铸体显示,边圆廓正,平整地章,穿轮干净,字廓清晰。其背有所移范,更显自然天成,其乃会昌永州官炉所铸,铸相可证矣。
品读钱文书意,其乃唐钱之典型隶书书体,风格神韵盎然。其书意端庄,布局协调,左挑元。书意可证,无异无邪,是为实在。
会昌开元背永钱,铜钱今仍不多见,乃会昌开元钱中难得品种。而银钱,则更是鲜有披露,其遗存更少,可见一斑。诸谱不载银品,绝非史无银铸,任何主观臆猜臆想,都不足采信。唯见实物,方可实证。经得起审视检验者,则一物九鼎,是为真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