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雕痕
祖钱一品再出山
明《天启通宝背右巨星折二大样雕母祖钱》展析
明代天启通宝,为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公元1605——1627年)铸币。其钱大小兼备,背文以及版式众多。其中,谱载一品“天启通宝背右巨星”钱一品,形制约29毫米左右,属折二大样,遗存较少。
愚早年有幸获此钱,然,却非常品,经仔细辨识,乃雕母无疑。由于此钱部分地方留有可辨的雕痕,加之也怕伤及钱面,故而,愚没有对此尊品进行任何锈垢清理,特别保留其出罐藏之原样,这是首先需要说明的。
如果我们表面一看,此钱似乎与尊贵的雕母无关,然而,其斑斑锈迹,尤其是蓬头垢面,却仍然不能完全掩盖其本身的贵族气质。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其难以掩盖的某些特征,来认识一下此品的性质。
首先,我们进行辩锈识浆这第一步。此品乃愚早年获藏的民国藏家之罐藏雕祖、母钱、样钱之一。其清晰的图片使我们不难看出,此品黝黑锈色,浓郁包浆,附着紧实,深厚纯真,毫不生涩。其面大部分有锈垢覆盖,坚硬无比,刃刮亦难。红铜质地,偶露铜色,熟旧无比。一句话,其锈色包浆整体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其老不虚矣。
其次,在锈浆过关的基础上,我们便值得进一步来见识其基本的貌相特征。
一、一眼可见此品的体态规则精整。面无砂眼,平整无坑,乃上佳精制板材为基。方正圆矩,穿轮干净,字廓异常深竣,挺拔如峰,笔划上窄下宽,梯形剖面。很明显,此非通常铸品无疑。同时,其直径31毫米,大于折二大样铸品约两毫米,这也正是一枚雕祖所需要具备的相应尺寸。
二、观其钱文,其书意乃明天启钱之典型书法特征,官钱正写,鲜明无异,自不需赘述。而我们需要看的是,其钱文笔划的构成形态。展目一览,可见其笔划十分纤细,笔笔划划之间,间隔有距,空隙较大。此,明显的不是铸品特征,而正是雕母或者母钱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要素。因为,无论雕母还是母钱,皆要生仔,故其笔划必须纤细,才能有效防止其仔不发生手脚躯体(笔划)粘连的问题。
三、由于此品面文大部分覆盖坚硬锈垢,却未曾清理,因此,无法从笔划间去寻找雕痕或者残留未清根之鱼脊棱。好在此品首先在“通”和“啓”两字之间的地章处未曾覆盖锈垢,由此通过镜察,并用相机放大拍照(比较辛苦,拍了数十张方得几张可用之照片矣),可见其字根处有刀修清根沟堑,此为明显手刀痕迹,此其一;其二,在其背,幸无锈垢覆盖(罐装钱之一种典型现象,由于两面紧挨着的附着物不同而至),我们可见其巨星和穿廓根部,有较明显用刀錾掏出来的清根沟堑和旋修侧壁留下的棱脊;其三,更为让人踏实的是,我们犹可见其缘边内侧壁上,有一道道的竖痕,这种竖痕,愚在以前介绍雕母中曾经多次述及,此乃用刀修刮侧壁时,发生的“抖刀”现象,而留下的痕迹。因为,这是铜雕,其有一定硬度,在旋修其边壁时,刀会发生抖动现象,从而留下此自然棱脊之痕迹。此也是任何机制品所不可能有的,当然也是铸品所没有的。
是故,通过上述描述,结合下面所附的几幅细节图片,我们便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本品之性质。其实乃一枚雕母祖钱是也!历来,雕母为尊,所遗甚少,钱中贵族,泉类翘楚。然,其少并不意味着其随着历史烟去而灰灭。恰恰相反,它最能得到历代好泉之人的精心保护,朱砂护体,蜡质防锈、罐藏防失,其法无所不用其极。无非,其以枚计的罕量,到底史上为何人所藏,并存于何处,后人又于何时何地何人有幸再获而已矣!
余不多言,请诸位,按图索骥,一步下观,孰是孰非,仁智各见,皆无所碍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