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发明末清初《昭武通宝背拾分》样钱赏考

(2013-10-18 07:07:48)
标签:

吴三桂

昭武

背拾分

试铸

价值

分类: 明清
 三桂昭武首见泉  试铸精品终现世
首发明末清初《昭武通宝背拾分》样钱赏考
首发明末清初《昭武通宝背拾分》样钱赏考
       武通宝,明末清初吴三桂昭武元年(公元1678年)铸币。谱载形制分小平、折十。钱文为真、篆二种书体。其中折十型(有说折五型)昭武通宝,钱文篆书,背穿右左铸篆体壹分字样。相对来说,昭武通宝钱总体上遗存较丰,今不难觅得。

正如愚在以前所展示考释的,诸如永历通宝背定拾、洪化通宝背五厘等首见品一样,昭武通宝钱,会不会也有真正意义上的试铸折十大钱呢?回答是完全有可能的。所幸,与前几天所展示辩析的“洪武通宝背拾”大钱在同一个草木灰罐中,发现了一品“昭武通宝背拾分”钱。愚即见此钱,无不吃惊,拍案惊奇!因为,在此之前,均查无有载,亦未见史来泉家有过述及,当然,今世上无论真或疑,均见不到任何蛛丝马迹,故,此钱可谓首见,仅见矣。

既然如此,我们当然要对此钱做一番挑剔审视,看看其究竟是真身还是臆体。

首当其冲,辩锈识浆。此钱出罐时因草木灰而朦朦,后愚用水洗去灰之后,方得此貌。展目此钱,其锈覆盖满身,因其藏匿于草木灰罐中,故其锈并不深厚,然南方罐装窖藏,难抗潮湿之侵,故不可避免绿锈生发。细察其锈,紧实无虚,分布自然。锈皮成壳,坚如铠甲,可抗刃刮。露铜之处,泛红材质,乃青或红铜质地,铜色老旧之色甚为明显。斑驳之间,沧桑耄耋,自然天成之相昭然。毫无疑问,此般锈色,老无疑。故,仅锈色而言,可致门开矣。

次而察体。可见此钱铸体较为厚重,直径达47.2毫米,重达37克余。显然这一尺寸重量,为真正的折十偏大(或叫大样)形制。此形制,在之前并未见过。铸体来看,此钱整体上方正圆矩,仔细辨识,可见其天顶处凸起,其圆略不规矩,究其原因,此天顶处,应该是铸柄之处,出炉后修整轮边时未曾完全打磨到位所致,故,此处不矩,并不能成疑矣。复看地章,仍为平整,穿口轮边皆为干净,钱体之上密布之修磨锉痕依稀可见。由此可见,其经过较为精心的制作。其中,另一个形制特点在于,此钱为窄缘,然面背穿廓肥阔,凸显一种遒劲武势,暗含三桂之武相矣。而字口来看,深竣挺拔,笔划清晰。显而易见,此铸相鲜明的显示了官炉正铸之相,很难与伪作私铸相提并论矣。

进而品赏钱文。可见其面文“昭武通宝”四字,乃篆书书体,其书意端庄,布局协调,篆意十足。这与昭武通宝背壹分钱之书意和笔划结构完全吻合,可谓一脉相承,并无异样。此外,其背铸“拾分”二字,同样是篆书书体。其中,“拾”字篆意盎然,“分”字篆意略显不足,与壹分钱之“分”字全篆写法有所不同,为篆楷间有之书。两字,笔划粗重,彰显遒劲,且与肥阔之穿廓相得益彰,分列穿廓左右,布局端正协调。不难悟出,这一书意和笔划与穿廓,是有过思考而成的。因此,尽管“分”字篆意不足,然,整体上综合来看,其乃正铸无疑矣。

藉此,综上所述,经过实物实证,这枚至今首见的“昭武通宝背拾分”钱,同样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以其锈色铸相,钱文书意,结合长期未出,至今仅见来看,很难说说其是臆造之品,而应当为试铸样钱,以一当十。其中,一个基本推论在于,其既铸壹分,则可铸拾分更大面值之钱,究竟铸或未铸,因无籍栽,便只能唯实物论证了。而其铸期又极有可能是吴三桂起事后期死前试铸而未曾批铸流用之钱。尽管试铸,然其可补昭武钱之缺,其极具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此钱的发现,虽然经愚识之可信度高,然不表明其可盖棺,信或不信仍可以见仁见智,以期逐步深化考证和认识。不管怎么说,此钱一出,其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背壹分钱实际上确为折五型,而非有些泉谱上说的折十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