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泉谱,比如很多泉友案头皆有的华光普先生编著《中国古钱大集》,可见书中载入多品元代所铸“大观通宝”出号大钱。其中载入的最大一品,编著者批曰,待考品。戴葆庭和马定祥二位泉界大家,意见不一,前者戴曰“元代仿铸”,后者马曰“北宋原铸开炉大钱”。。。。。,华则倾向于戴葆庭之见。
这里,不管此钱之铸期是宋还是元,其遗存悠久年份之实是不容否定的。正巧,愚帐中有藏这枚铸期“待考品”大观通宝出号大钱,今日帐中点出,发上博客,与诸位泉好共赏议论一二矣。
首先,让我们来辩锈识浆。展目一看,锈质锈色显示其曾入水坑之中,整体锈色包浆凝重,锈皮起皱且呈坚硬之质,层层皮壳覆盖,弱绿红斑,整个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沧桑岁月之貌,伪不可及矣。
其次,复鉴铸体。可见其铸制相当规整,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穿轮干净,字廓皆为深竣。直径达68毫米,重量约80克余,可谓个大体重。如果就铸体来看,此钱为官炉出品,乃毫无疑问。无非,此官炉还是彼官炉的问题。如果对比北宋大观通宝钱铸制品质形象来看,此钱的铸制水平可以说与之并不相上下。当初,马定祥断其北宋原铸开炉大钱,看起来也并非空穴来风,似有其断之理矣。
进品钱文。愚见以为,钱文书意乃此钱之所以成为铸期待考的主要原因。就四个字整体来看,此钱瘦金书书体风格仍然是鲜明的,并无多大疑问。然而,就个别字而言,则会有所之疑。此字是何字?答曰,乃“通”字是也。这里,“大、観、寳”三字的瘦金书书意,认真辩来,并对比北宋大观通宝钱文,其实并无明显疑问或者差异(华光普曰此三字差距仍大乃至书意不畅等,愚并不赞同)。而“通”字的走之旁最后一捺,呈向下撇之态势,这与北宋大观通宝钱之“通”字这一笔略向上捺翘,是明显不同的。即,从书意视觉上看,此“通”字,与地道的瘦金书书体确实是有一定差异的。故此,一言以蔽之,此钱之“通”字之瘦金书书意不足,若认定其北宋原铸,仍存瑕疵,理由不够充分矣。
根据上述品鉴,可见对此钱的铸期争议,其重点不在于铸制水平,而恰好在于其钱文书意上。愚见认为,元铸论者的主要着眼点,就在这个“通”字的书意特征上,其断不无道理。而这样的话,以马定祥之泉识,不会不注意到这一明显的特点,那他为什么还会断其北宋原铸呢?愚在此猜测,其原因可能在“开炉钱”这个概念点上。我们知道,史上铸钱,某些年号钱在正式铸前,会为祈福而另外开模铸所谓的开炉大钱。而这些开炉大钱,其书意往往都和正用钱之书意有别,有的甚至是完全不同。
尽管如此,依愚之见,我们仍以书意为要,将此钱定其为元铸似乎更为稳妥一些。尽管其为元铸,然亦遗存稀少,绝非唾手可得之品,其收藏价值不低。我们看看诸谱对比此体量小得多的元铸大观通宝钱定级甚高这一点上,即可见端倪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