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夏《乾祐元宝光背小平大字版母钱》的辨析
标签:
西夏乾祐铁母铸母辨析 |
分类: 雕母与母钱 |

一是,从“量”的角度来看。由于母钱的功能只是用于制模,因此其铸制量本身便非常有限,尽管一枚母钱可承担的铜钱制模量可达上千或者数千枚。因此,遗存到后世,铸母钱的数量必定是十分稀少。
二是,从“藏”的角度来看。古往今来,但凡精美的工艺与实用制品,都是最容易被人收藏的。而母钱,属于钱中上品,其制精工,其相精美,无论使用过与否,其品相品质皆超出其子钱。因此,历代母钱,便成了首先被收藏并刻意保护的对象。
三是,从“认”的角度来看。所谓“认”者,即指人们见到品相极佳并与同类流用钱具有铸相上的较大差距,如精整、字口高凸、厚重等这样的铜钱,是认还不是不认。换言之,认为它是真品还是赝品。通常,当见到一枚上述品相的铜钱,人们会格外小心,轻易不敢认其真,因为“它太精美了”,“真品应该有流通痕迹”。从而很自然联想到“假”,此其一;其二呢,人们通常都会问,母钱极其珍贵,怎么你(或我)会得到真品?“这不可能”!
上述三个方面的的情况,是造成清代以前铜钱铸母极少被发现和认可,并极少被载入泉谱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便是那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无比的问题——即唐以后翻砂铸钱技术出现以来,流用铜钱的铸母都跑哪儿去了,为什么极难见到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我在之前的若干篇关于雕母铸母的博文中提到过,除了历史上铸母量少遗存稀这个原因外,很多品相极佳的,,与常规流用钱完全不同品相的母钱,除极少数出土的以外,罐装窖藏品居多,且很多都涂有朱砂漆或者蜡,是为历史上之藏家秘藏并刻意保护的结果。
显而易见,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确实由于诸多原因而受到了很多阻碍,也存在很多误会。然而,当我们努力在自己思想意识上筑起防止诸多传统旧识左右我们的眼光,并不被伪品吓破胆,摒弃“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懦弱心理,紧紧依据事实进行实物实证,那么,我们便会欣然发现,其实,历代铸母钱早已有不少幸存于世,绝非稀罕到连诸谱都漏载。无非,多与少,什么品种而已。
藉此,今日本人特选出所藏的两枚西夏时期的小平铸母钱(另一枚明日再博发),拍照后上博,鉴赏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此钱浑身锈裹。经用刀针试之,其锈皮壳坚硬,紧实抗刃。整体锈色自然,乃长期罐装而天成之果,与伪锈毫不相干。同时,也可见此钱面文、穿缘廓上呈现老旧的深红色,上手辨识,原来非红斑锈,而是涂抹的朱砂。这就表明了,此钱非为一般,受到了之前藏家涂朱砂防锈的特殊保护。
在首先进行了锈色包浆的辨识,并最低确认其非新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来辨析其特殊的字口。无需细述,一眼可见此钱字廓深竣高凸,挺拔如峰。此貌相特征可以肯定其非常规行用钱。根据这一字廓的高凸,其特征确实很像雕母祖钱。由于我未进行彻底除锈,仅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未发现较明显的雕痕残留。因此,以铸造品断之。
其次,复观铸体。可见此钱相当规整,其小平形制,直径比行用钱略大0.5毫米左右,然铸体却较之行用钱明显厚实。故而,其非行用钱铸体可以确定之。此外,钱体边圆廓正,地章坦平,规矩方圆十分标准,可见其精。
再观钱文。可见其楷书,书意标准,笔划有力,书功一流。符合乾祐元宝钱楷书端庄隽美的特征,神韵盎然。进一步比对,与谱载之铁钱和铁母书意上均有不同,尤其是“元”字,最后一笔竖折勾,铁钱和铁母此笔则是宽而直,而此钱呈圆弧状。故,其非铁母可以基本判定。由此,再回头与乾祐元宝小平铜钱书意比对,好!此书意正于小平铜钱之“大字版”的书意具有很高的吻合度。这就是说,此钱与铜钱小平大字版具有很大关联度,而与铁钱则关联度最低。当然,再查文字笔划,可见字笔划纤细,笔划间间隔较宽,无粘无连。而这种纤细的深竣的笔划,正是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成,即其只有用于制模才具有此等特征。
基于上述特征,我们就可以有一个至少不算很离谱的结论。那就是,此钱正是一枚母钱无疑,而此母,不是铁钱,而恰好是小平铜钱之母。这就是说,既然铁钱有母,铜钱必有。而这必有,既不是想当然可能不可能,也不是牵强附会,感情用事。而是根据实物实证来判断的。这里的思辩方法论基础,是不管其出于哪儿,之前或者现在何人拥有,一句话,不受钱本身以外的因素所左右,而只根据实物的诸般特征进行识别,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矣。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近十多年来,不断有这种十分精整的,字廓高凸的各代这类钱币出土,有些泉友也获藏。鉴于人们受传统认识束缚较深,往往难以将其与雕铸母相联系,即使联系了,认识了,也难以得到更多人承认。这导致了中国泉界存在的一个怪现象,可以发现和承认各种行用钱新品,可以发现和承认铁母,而发现不了或者发现了而不承认或不敢承认铜母!似乎,除了清钱铜母以外,整个铜母,已经从中国领土上甚至地球上消身匿迹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甚至反思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