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铸行开元通宝钱。至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代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并沿袭近1300年。
谱载,开元通宝钱隶书钱文,主铸小平形制流用,光背或背纹。其中,载“开元通宝光背大钱(如后世当十型大小)”,批曰,“开炉大钱”。关于此形制钱,究竟是开炉大钱还是试铸大钱(唐之前,历代均有流用形制之外的出号大钱),可还有探讨的空间,这里不予言及,仅说明这一形制大钱,史有所铸,泉界共识,真实无疑。
今日特将本人所藏的一枚“开元通宝开炉大钱”遣上博来,展赏一二。此钱,依谱载非为大珍之品,表明其史铸和遗存皆有一定量,偶时有见,有博友也有展。当然,这也绝非说此钱乃唾手可得之品,其唐珍泉之名,仍可立足。
展目此钱,可见锈色独特。有经历经验者,一眼可断其乃东北罐装窖藏出品。其薄锈,冉冉锈浆,青幽质色,斑驳孔雀蓝锈色点染其间。青铜质地,铜色熟旧,好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另一番至美靓丽之貌。
这一锈色,是大东北宝库的天然色质之一,也是先人善存之德。在今天,北方泉友,尤其是东北泉友,无论收藏资历深浅,基本上已经全然认可,原因在于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深知其出处来历的真实可靠,还知道此乃东北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之当然品相,没有无疑之处。
反之,南方不少泉友,长期浸淫于红斑绿锈,或者莽莽绿锈,且相对较为溃烂的钱体之中,识别起来,眼有所偏,心有所疑。此乃一方面长期以来诸多泉家所论所著,皆少有见到及至论及这般质色品貌;另一方面,也是长期形成的心理定势及其眼习,或不熟悉或看不明白。因此,也无需多怪。
愚守在北方,在京十余年,东南西北广为猎泉。想当初,上述这种情况并无列外,后随着对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历史不断思辨,方才明白更多道理,果断抛弃旧的意识和更新眼习,骏骑追踪于东北大地,有所猎获。至今想起来,此千载难逢之机遇,总算未曾让其在眼前溜走,于此不能不庆幸有加,感慨至深矣。
有感而发之后,让我们复观铸体。此钱由于其薄锈而至其品相极佳,这与另藏南方重锈品和其它出于南地的生坑品相差距很大。俗话说,窥一斑而可见全豹,通过这一品相特征,为我们真正展现了唐代具有很高水准的金属铸造工艺水平。
众所周知,通过大量的实物实证,唐代的金属制艺,无论金银制品还是青铜制品,亦无论铸造还是钣金,其制作工艺均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顶峰。种种精美的金属铸造、钣金加工、金属织丝,空前绝后,后世及至今天仍然难以逾越。
而我们也知道,唐开元通宝小平钱,大量遗存品均展现了其高水准的铸工,品相上乘。因此,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元通宝大钱,出现如此精美的铸相,便不再奇怪。我们可见,此钱隶书书意极为工整,且为唐开元通宝之典型书意。其铸体方正圆矩,地章坦平,字廓深竣。尤其是是钱文,笔笔划划,挺拔端正,笔划凸起,笔划间空隙十分干净清爽,无粘无连,无砂无眼,清晰有加。不经意间,浅看甚至可能将其认做母钱。
藉此,不再赘述。通过这一保存极其完好的开元通宝大钱之品相,一方面让我们更深入的领略了唐代官炉铸钱的顶级水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加深了对东北罐装窖藏钱的特征及其基本品相的认识。尽管之前无论本人还是其它泉友,都展示过不少类似品相的钱品。然,由于其较为特殊,我们仍然需要不厌其烦的,去论证认识它,最终消除因主观眼习而导致的误解错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