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极罕品《洪熙通宝背福五》试铸样钱辨析

标签:
明仁宗洪熙年福十福五考辩 |
分类: 明清 |

洪熙通宝小平钱无疑已是事实,尽管目前百度百科上还在胡言什么世仅二品,然其所出不多倒是事实。而关于洪熙钱,至今争议的还是“洪熙通宝背福十”钱。华谱载曰,“真伪待考”。然而,随着近年资讯的发达,“洪熙通宝福十”钱又见不同锈色公展,愚也有藏,博友张海松去年底还发洪熙通宝福十和洪熙通宝光背折十(生坑筒子钱)各一品,显而易见,当前的事实是,“洪熙通宝福十”钱可以认定其史上确有所铸。这一点不仅是实物实证的结果,同时也是明仁宗在位十个月,其时间上铸洪熙年号钱,并不过短。无非是,由于仁宗在位时间短,其铸钱可能是试铸或者初炉铸,而来不及正式发行天下流用即止而已,由此导致其铸量极其有限,遗存稀薄,后致争议。
首先,辩辩其锈色包浆。见图,本品并非所谓红斑绿锈,而是通体泛褐红之色,且包浆显著,其浆之质色显示,此钱曾入水坑浸泡,是为一枚水坑钱。而事实也是此钱确实出于湘桂接壤之桂林一带,乃为村民之水捞品。愚见之时,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太奇特,太稀奇,乃愚之首见。后因其质色无疑,而果断收入囊中。这里,通过正背清晰图片,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其包浆和水坑质色的纯真和自然,其与现代若干典型假锈质色相去甚远,一句话,这一锈色包浆及其分布状况,很难生疑,非自然天成而难以形成矣。
其次,复审其铸体。实物显示,此钱材质泛红,似为红铜。其铸体极为规整,而此规整又是一种自然的规整,与当代假钱那种刻意做作的所谓规整完全不同。其直径35毫米,标准折五形制,重量达18.24克,铸体较为厚重,是为厚型。其中,面背皆窄缘窄廓,与小平钱之缘廓线条相似。其穿口干净,轮边经过修整,彰显方圆有度,地章坦平,以致精整有加,可窥其一流铸相。显而易见,就铸体而言,其若非官炉试铸样钱,实难得此品相矣。
再者,需要仔细品鉴其钱文。可见,其钱文面背共六字,皆为标准楷书书就,字体书意端庄,笔划板眼分明,彰显力道。清晰的笔划尤显端正,字体结构协调,潇洒而大方,以致其书十分俊朗隽美,可见非书法功力深厚之人而不可为之。
显而易见,经过上述鉴别辨识,可见此钱能够立足之点甚多,基本上可判其实。若言不实,当然是因此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然,仅此又不能成为置疑的有力证据,此理自然不需再行赘述。
进一步,此钱会不会是臆造之品?愚见以为,就目前而论,可以怀疑,并不作盖棺之论。但是,我们仔细想来,若为臆造,其又不合逻辑。即,若臆造者以此精整铸相造此一枚还入水坑藏匿,而非造出小批数枚后,有意去接近泉家,让其“如获至宝”,此,又如何释之?显然,这是很难解释的。当然,言仿者,就更无道理了,若史上未铸,何来参照?仿什么仿?!
当然,此钱作为一枚首见和目前仅见之品,其真实性如何,目前来看,仍然可以仁智各见,进一步观察考证。然,由于其本身的诸项特征和出处明摆着,我们同样也无法将其直接打入伪臆造作之冷宫,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关于“福五”问题。有“福十”,则铸“福五”乃为顺理成章。同时,从明大中钱始,铸局名加当值数字分几等铸于钱背,乃明钱自太祖伊始即成祖制,故,“洪熙通宝背福五”钱,作为福建铸钱局的试铸品,或者试铸样币,其无论“福十”还是“福五”,难道还不是理所当然吗?
最后,这里还需要明确的是,在永乐朝时期,除北京和南京外,地方钱局计有浙江、江西、广东、福建等六局开炉铸钱。同时,泉界对“洪熙通宝福十”钱的争议,其实并非所出钱品之锈色和铸体品质等有什么大问题,而恰恰是因仁宗在位时间短,似乎未及铸钱而致怀疑洪熙钱。而这一论点又是很难立足的,从历史上来看,十个月在位时间,已近一年,铸钱之帝非仅个别。因此,在永乐后的洪熙年,时间虽短,而福局试铸洪熙纪局纪值样钱,后因仁宗驾崩,洪熙终止而取消续铸,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