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珍《天显通宝—上京伯文》鎏金、银、铜钱牌赏析

标签:
五京伯文鎏金银铜重量比较分析 |
分类: 辽金西夏元 |

辽代五京伯文,自前几年发现“统和元宝—中京伯文”银铜钱牌后,逐渐又有所发现,其不仅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五京伯文全部现世,而且,银铜皆出,本人则集起了银铜全套。此尚未打住,近两年又发现了同版鎏金钱牌。而五京伯文钱牌之鎏金、银、铜的相继发现,符合辽铸钱之习合传统,即通常是一模钱,至少这三者皆有。当然,还有一些是金质的。
五京伯文钱牌,作为辽钱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今虽发现齐全,然,总量仍然稀罕,全套齐全者或者几材齐全者更是凤毛麟角。为此,今日特将本藏其中的一品“天显通宝—上京伯文(背丹)”鎏金、银质、铜质,三枚结伴点出,博发一展,共赏辽珍。
首先,从此三枚钱牌的包浆锈色而言,已经无需我再赘述了,其真实可靠,其品已然自己说话。这里,因鎏金发现更晚于银、铜,故小叙一二。我们可见,此鎏金钱牌,与银、铜钱牌乃为同版同模,其高度尺寸和厚薄重量虽然有一点差别,乃为铸品之常见现象。其鎏金完好,正是东北沙坑之应有品相。
值得一提的是,鎏金品的材质问题,由于我尚未拿去检测,然,可以通过特殊的主观自测,尤其是通过三枚之间的重量关系来推测其可能的材质。
首先我们看到,三品牌子正反铸相特征基本一样,乃为同版同模,这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其次,鎏金品的高度为60.5毫米,重量却达到了59.75克。而银质钱牌的高度又稍多0.2毫米,重量为53.34克,二者的厚薄差不多,鎏金品略厚一点儿。因此,此鎏金品,就首先不能说是铜质,恰恰相反,其是银质铸就,结合鎏金,即称为银鎏金品。
上述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再通过铜品旁证之。可见,铜品体积较之鎏金和银品要大,其高度达到62.10毫米,比鎏金和银质多了近2毫米,厚薄相差无几,其重量为58.06克,也就是说,由于铜质品的尺寸体积大于鎏金和银质,因此,其重量与之相当,属于理所当然。而进一步来看,鎏金品的重量是59.75克,其尺寸略小于铜质,重量反倒重于铜质,故,鎏金品的材质就不能说其为铜质,只能是银,或者银合金。由此,通过比较分析,愚见以为,其完全上可以肯定,该鎏金上京钱牌的材质,是银而非铜,即银鎏金是也!
第三,从其鎏金下面的质色来看,材质泛白,并且对强磁有明显的抵触反应,此非银质而不具有。再从其鎏金下的斑点来看,亦非铜锈,可见趋黑。此也是银氧化之斑。类似这种情况在辽钱中较多,我一直认为其不少品种是银鎏金(或者至低是银合金——我的概念是,含银高于铜,为银合金,反之为铜合金),其中道理便是如此。
上述,对鎏金牌的材质进行了重量的比较分析,并结合目测材质色质等,自我感觉有一定道理,然,毕竟还是主观的目测分析,其准确度尚感不足,今后可将其付诸仪器检测,则一切便确定了。
尽管不一定准确,然而其是一种收藏过程中的最初过眼判断方法之一,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和价值。收藏实践中,我们可见某些泉友,将鎏金保存极好的钱币,或者将黄铜非常精纯,质色与18K金无二的钱品,当成了金质。究其原因,除了对色质判断上的误差外,就是忽视了金、银、铜钱在重量上的差异,或者说比重关系所致。在上世纪出的一本《古代金银币》一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古代低银钱币,我想,辽钱中不会没有这样的材质品种的。
此外,因大量辽铸鎏金钱的鎏金保存相当完好,故鉴定每一枚这种鎏金保存完好的辽代鎏金钱之本体材质,即其金衣之内的材质究竟是银(约70%以上银金属)、银合金(含银金属70%以下)、抑或铜及其合金,对于该枚钱币的价值确定是有影响的。即,在钱品的钱文名称、形制大小并结合大体遗存量基本确定其珍稀度及其价值后,材质如何,就是又一个价值增减因素。比如,上述上京钱牌,如果鎏金品确定其本体是银,即银鎏金,那么其在同版同模基础上其价值肯定就要略高于银质品,当然,又再高于铜品。
最后,辽五京伯文钱牌,目前并未发现伪制。然而,即使今后贼伪跟上来仿制,那么,根据愚收藏之诸品综合研习,发现五京伯文钱牌,可能无意之间隐藏了极难以伪仿的特征。故此,藏玩之间,出小小试题一道,不知该特征诸位可否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