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银衣莲花座
端庄慈祥俊宝相
明《鎏金鎏银释迦牟尼佛祖莲花座像》敬赏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各种材质的佛造像及其衍生制品,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最广泛的制铸工艺成果之一。因此,愚在收藏古泉古瓷的同时,也偶有所得,藏上几尊佛像,既供奉,也不时欣赏学习一些佛造像知识,以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和经验,扩展鉴赏的范围。尤其是金属和瓷质造像,与古泉古瓷不仅在材质上相同,还在铸制工艺上、质地包浆锈色上等,都可以融会贯通,相互印证,大有益处。因此,今日丰富下内容,特将本人收藏佛造像之一,一尊明代的鎏金鎏银释迦牟尼佛像,奉上博客敬赏。
首先,这尊释迦牟尼佛像,从造像风格来看,具有明代中晚期的典型风格,其面向丰润,宝相开脸极具神采,慈祥端庄,略带微笑,眉眼鼻口比例非常协调,大眼,高鼻,两耳垂轮。其面相开脸做工非常到位,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身材匀称,上身裸露,衣饰飘逸流畅,线条流动而柔和,衣褶转折自若,极具立体感和写实感;.而其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肥厚,呈一周对称分布,具有明代造像的典型时代特征。其中衣饰边缘刻花细腻,纹饰深竣清晰,自然写实。
显而易见,从此尊之造像若干特点来看,此尊像具有诸多明代永宣时期佛造像的典型特点。然而,其是否是宣德年间的造像呢,愚见以为,并非。虽然其底镌刻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且款识文字铸刻又十分清晰和深竣。
主要从其鎏金颜色金黄而非偏红,佛像腰部稍粗,底款为“大明宣德年制”且为隶书,而非楷书“大明宣德年施”,脸庞稍感偏瘦,等等方面来看,其与永宣时期的宫廷造像有一定差距。根据这些细节上的不同,愚见以为,可初步断其并非宣德年之宫廷造像。尽管做了这样的判断,然而,此尊造像,又确实具有明代永宣造像或者明晚期造像的诸多典型特征,难以抹杀。因此,从风格上和细节上论之,其应该属于明晚期托宣德款的民炉精铸作品。
进一步来看其包浆。此尊佛像采用鎏金鎏银,一方面较为少见,金银装点,两大贵金属皆用,更显层次质感丰富和华贵;另一方面,可见其包浆深厚,分布极为自然,厚浅有别。显然,其乃传世品之典型品相,并未入过水土。其中,鎏金厚而黄灿纯正,鎏银匀称而厚实,尽管可见长期以来的摩擦抹擦等鲜明痕迹,然整体露铜本色仍然很少,甚至几乎不见露铜。因此,结合此包浆来看,与前述诸般特征结合,可见年代较为悠久,据此判定其乃明晚期作品,便基本上没有疑问了。
此外,前述此尊宝相开脸非常漂亮正点,衣饰飘逸,线条清晰,纹饰镌刻深竣清晰等等,足见其铸造并非一般民炉草率而成,其用料十足,高约230毫米,并非高大,重量却达2550克余,可谓一尊做工十分讲究到位之精铸释迦牟尼佛造像。因而,此尊作为明晚期的一尊颇有特点的美制佛像,乃很值得收藏供奉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