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钱之珍东西周
泉家喜藏高古泉
战国珍泉《“东周”、“西周”圜钱》赏品

圜钱,为战国中晚期一种外圆内穿圆孔形制钱的统称。其中的“东周”和“西周”铭文钱,即为圜钱其中之一种。此钱来历,为公元前441年,周王考封其弟揭于河南城。此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为“西周”,西周君曾铸造“西周”圜钱。而“东周”铭文钱,则是公元前367年,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地,巩位于洛阳之东郊,称东周,铸“东周”钱。
“东周”、“西周”圜钱,为战国圜钱中的珍贵品种之一,其中“东周”圜钱遗存比“西周”相对还要少。关于“东周”和“西周”圜钱,近代泉界名家多有记述,如:曹铨在《古泉汇志》中记述:“右西周圜钱,制作与东周泉无异。余于二十年前得是泉于南乡故家,当时陶心如亦购有此品,审为吕尧仙旧藏。曾见拓片,西字尚完好,周字已平夷云。”1923年郑家相先生从马阿双处购得“西周”及“东周”泉各一枚。后者细字肉薄,绿锈满身,属新出土品。据说当年诸泉家仅藏东周泉三四品而已。罗伯昭先生收藏一品“西周”圜钱,品相甚佳,曾于1914年中国泉币学社第14次例会上出品,原拓本收录在《沐园四十泉拓》一书内。戴葆庭先生亦曾获得两枚“西周”圜钱,原拓本刊于《戴氏集珍》书中。已故杭州古泉收藏家张东明先生亦收藏有“东周”及“西周”泉各一枚。据悉,日本东京银行钱币博物馆及札幌市东洋铸造货币研究所亦有“东周”及“西周”泉藏品。
由此可见,东、西二周之圜钱,历来为泉家所重视,皆视为难得之战国遗珍。时至今日,两周圜钱虽然仍为珍泉,然,亦非上述大几十百年前仅为名家所有或者日本所藏,事实上民间亦还有藏。之前已有不止一位博友展赏两泉,本人亦有藏之。此皆表明,“东西周”圜钱,是小有存量的,并非为某些人言之那样神秘矣。
展目今日上博之两品“东周”、“西周”圜钱。其中,“东周”出自北方坑,而“西周”则不知何时流落南方并入其坑,起坑后,为愚所获,可以说,南北之出而终相聚帐下,也算一种幸运。
首观“东周”之品,此钱也属生坑,其虽出于北方坑口,然其锈却较为浓厚,坚实绿锈覆盖币身,锈色自然天成。与南生坑锈相比,其锈深入铸体之骨不明显,侵蚀铸体相对较轻,这也是南北生坑之最大不同。其整个铸体完好,字体缘廓清晰,面缘穿有廓,平背。诸般特征,均致开门,嵩山可见矣。
复见“西周”之品。可见其南生坑之貌相,锈色浓重,锈皮坚硬,层次分明,龙钟老态,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其铸体相对规整,“西周”二字字廓鲜明,清晰可辨。其穿廓均显干净,其中面缘边穿口均有廓,乃为有廓“西周”圜钱。其背平漫,靠边缘处有一流铜疙瘩未曾清理,更显自然。故无论是锈色铸体,钱文形制,皆乃无疑,一眼开门之品是也。
此两钱,曾在2010年北京上拍一对,成交价不低,达到三十万余元RMB,表明其仍为泉家至爱之高古泉品。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此一价格,因系拍卖竞价之果,其间包含个人喜好因素。根据目前遗存量来看,愚见以为并不是其真正价值的合理体现。藏泉者自应清醒待之。只不过,需要注意的倒是,此若真为某藏家或投资者拍下的话,其有可能会千方百计维护其竞拍价值,而维护之常用手法,不外乎自己或者联合某些失德专家,拼命否定民间他人所藏之真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