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京川游侠
京川游侠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532
  • 关注人气:1,9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半两”特大银钱》春节珍赏

(2013-02-12 07:29:55)
标签:

秦汉时期

特大型

半两

银质

镇库

分类: 超大钱

  最古银质镇库钱   非止名家才可有

秦《“半两”特大银钱》春节珍赏

秦《“半两”特大银钱》春节珍赏     节之际,当赏银珍。故特将帐中所深藏之特大型“半两”银钱一品,遣上博来品赏,以飨众泉好。此品难得一见,见之有喜,先以此祝诸位博友泉好开春大吉矣!

    “半两”钱,乃秦与汉初之主要货币。因此,这两个基本时期,的“半两”钱又因年代不同,而分为“秦半两”和“汉半两”。进一步,就“秦半两”而言,根据有关出土记载,还分为“战国‘半两’——战国时期之秦国所铸‘半两’钱”,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铸行的“半两”钱,故,“秦半两”实际有两个不同时期。

    “半两”钱是古泉中的大影响大知名品种,其铸行的诸多背景,资料叙述较多,并不难查找,在此,便不多裁剪相关资料赘述了。

    首先,我们可先行鉴赏本枚特大“半两”银钱。由图可察,本品包浆深重,黑里透红,层次自然,紧实而入其骨。由于常小有把玩,故其高密度包浆已呈油亮,钱文表面因摩擦而致银光闪亮。就其包浆品质和质感而言,此乃大傻开门,莽莽秦岭,绵延入目矣。

    其钱体硕大,直径达62.5毫米,重达131克余,厚实铸体,上手沉重,踏实之感油然而生,并可推其含银成分甚高。更有甚者,其“半两”二字,由地章拔起,如峰高耸,似触云端,颇具震撼之力。观其铸体,虽并非标准滚圆,然,其形更可感战国时期铸币之应有形象矣。

    此银钱,从钱文风格来看,其中“半”字中间竖笔拖长,其字整体可谓狭长之形。据此,可大概判定其乃“秦半两”,进而还可判其为“战国半两”。

    做此裁定,其主要理由在于,通常判定秦汉半两钱,其区别主要在于钱文风格和形制上,一曰:战国半两为大篆,字体较狭长,笔划随意性较大,版式纷繁;而秦代半两为李斯手书的小篆,字体彰显方正美观。二曰:战国半两形态不规则,可谓千姿百态,彼此之间也是千差万别,很少看到完全一致的钱形,其穿较小,外圆不规整,钱体较厚重;而秦代统一之后半两形态比较统一,外圆内方,钱面平坦,用料规范,钱体也略薄。

    因此,从上述两个基本点来看,这枚“半两”特大银钱,无论从钱文风格上还是不甚标圆的外形上看,其更像战国时期秦所铸半两。当然,愚见作此判定,也可能不一定准确,然,无论其属于战国时期,还是统一后之大秦国时期,其至少可以判定为”秦半两“,而非”汉半两“矣。

    如此硕大”半两“银钱,究竟作何之用?有考证认为其为权钱或者镇库钱性质。戴自强先生曾针对特大半两铜钱有过论述:“存世有一种特大型的半两钱,重210.7克,直径70毫米,厚10毫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图4),就其制作看,俨然是西汉四铢半两钱的放大,这样厚重的大钱,当然不会和普通四铢半两钱一起参与流通,其制作规矩,钱体硕大,应该是铸钱当局为避邪镇库而特地铸造的。若此说不误,那么它便是我国最早的镇库钱。”见戴志强《古代中国的钱币》论文。

    显而易见,无论性质如何,此类半两特大银钱钱,可谓中华古代银钱之最。称其至珍,当不为过。

    目前,检索难见,愚除自藏此品外,见过另有藏家藏有一品,也听过有人找戴志强先生鉴赏过一品,还见报道马定祥先生珍藏一品(后附文可参阅)。当然,民间也可能还有所藏,只是未露其面公展而已。尽管如此,其作为至今发现体量大,重量重的秦汉时期银钱之一,即使其再面世几枚,都无法撼动其最珍贵的银钱之地位也!

     

秦《“半两”特大银钱》春节珍赏

秦《“半两”特大银钱》春节珍赏

秦《“半两”特大银钱》春节珍赏

秦《“半两”特大银钱》春节珍赏

秦《“半两”特大银钱》春节珍赏


参阅助读文章:

《包头日报》20121025

 

                       银币极品——特大型秦代银半两

                                          马金生

     下图所示的这枚特大型秦代银半两,直径66毫米,厚度7毫米,重量竟达96.15克,由银质材料铸成。他是我国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西安某泉友处收到的。马先生得此大钱如获至宝,珍而重之。其间多位好友罗伯昭先生、孙鼎先生和李伟先先生都观赏过该钱,曾要求马先生承让,皆未如愿。该大钱在马家府上秘藏超过半个世纪。直至2003年该大钱才曝光。

    首先,从我国古代银币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这枚特大型秦代银半两堪称我国古代银币的珍品。银币是我国历史货币的成员,也是我国货币文化的组成部分。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最早的银币铸造于春秋中期。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农民在挖石灰池时发现一件三足带盖铜鼎,内藏有银布币18件,除一件为空首外,其余均为实首。《中国钱币》1983年第3期介绍,从造型、制作特点看,这批银布币铸造于春秋中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早的银质货币。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为弥补国库空虚,曾铸造过一种银铅合金的白金货币,有3种形状和币值。圆形龙币,币值3000(半两铜币下同)枚;方形马币,币值500枚;椭形龟币,币值300枚。秦代上承春秋战国,下启汉代,也铸造了许多银币,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金银古钱币》一书中,载有二十余品各种大小规制和版式的秦代半两银钱图照。而马定祥先生珍藏的这枚特大型秦代银半两,无论从直径、厚度、重量还是精美程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中国金银古钱币》介绍的各种秦代半两银钱。

    其次,从半两钱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这枚特大型秦代银半两堪称我国古代半两钱的极品。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两钱从秦惠文王二年初始铸(前336年),到秦灭亡(前206年),共延续了130年。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然仍称为半两,但重量逐渐减轻,由原来的十二铢,减为八铢,再到四铢,后人称其为八铢半两,四铢半两。有些民间私铸的半两,还不足一铢,因轻薄如榆荚,被称为榆荚半两。一直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才废除了半两钱,始铸五铢钱。因汉代铸造的半两和秦代所铸半两有较大的差别,所以,把汉代半两称为汉半两,秦代半两称为秦半两,以示区分。无论是秦半两还是汉半两,作为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铜币,单从材质上讲,如果说铜质半两是下币的话,那么,银半两堪称为上币。据香港钱币学家关汉亨考证,马定祥先生珍藏的这枚特大秦代银半两可能为秦铸之权钱或作为镇库用的纪念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枚特大秦代银半两乃是我国古代半两钱的极品。

    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并首先统一了中国货币,其功勋卓著名垂千古。这枚仅见的银质特大型半两钱是秦代鼎盛时期的象征,其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秦《“半两”特大银钱》春节珍赏


秦《“半两”特大银钱》春节珍赏

    

    由上图可知,马定祥先生珍藏之品,与我所展之品,版式主要是文字有所不同,另外是直径稍大于我展示之品,但是薄,重量轻于我展示之品,轻约35.63克。可见其各有千秋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