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弥坚唐顺天 大将镇库或开炉
唐《顺天元宝光背特大型钱》首展赏考
一品大员顺天钱,耄耋将军老弥坚。今日所展赏之品,乃为至今首见之“顺天元宝光背出号特大钱”。此品光背大顺天,未见谱录,以本人之眼界所及,至今还未见有另品公展亮相,故可称其顺天奇品。展赏中,亦需要做些分析辨识,看看其是骡子是马,方为踏实。
顺天元宝钱,史有两铸。一为唐安史之乱叛将史思明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铸造。钱文隶书,形制厚实,字廓深竣,为其基本特征。计有光背和背月纹及星月纹等多式,形制约37毫米上下;二为五代时期幽州刘守光父子公元895年割据政权时期铸币,亦有多式,如光背、单月、双月、三月、背百、千等等。
两种顺天钱,区别较为明显,除形制外,主要是钱文书意迥然不同。唐顺天,文字隶书,书意端正。刘顺天书意拙率而遒劲,别具一格。二者易于区别。
故,我们首先察本品之钱文书意,不难看出,其钱文书意乃为鲜明唐式,隶书端正,元字左挑。显而易见,观钱文书意,此品大顺天钱,乃为唐式无疑。其本身钱文书意,亦有特点,可赏之点在于其笔划较粗,似更显古朴遒劲,尤“元”字突出。
次察体锈。展目看来,可见此钱锈迹斑斑,绿红交织,自然天成。其锈结痂较重,厚如铠甲,由骨生发,层层叠嶂,坚硬而可敌刃。其锈貌彰显沧桑耄耋,千岁高龄,当为一目了然。其出土有日,虽是生坑之相,然已非生鲜,未作除锈处理,以出土本真原貌保存之。是故,辩锈方为明了,此锈甲字质色并无可质疑之处矣。
复观铸体。但见此品铸制规整,边圆廓正,地章平坦。穿口轮边干净,字廓深凸,凹凸有致,线条鲜明清晰。很是明显,此品铸制工艺符合官炉应有之品质。由于其相对直径硕大,其制趋向板型,这也是汉制此类大钱之一个基本相同的特点。
综上所述,非常明显,此品钱在书式书意、锈色锈质、铸体铸制诸个方面,完全经得住考辩挑剔,乃为大门洞开之品。唯一一点在于,其相对硕大之体径,无载无记且为十分罕见。而若以谱而论,以官考出土为准,则此钱当打入冷宫。然而,古泉之史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无人可尽知通晓,无谱可做到大包全揽。因此,这“脱载”之或者罕见之唯一一点,便不能成为否定其真实性之论据矣。
纵观史实,自金属铸币出现以来,在常规流用钱之外,铸镇库大钱、出号大钱、开炉大钱,等等非常规式大钱,早已不乏其例,远在金属貝币时代,即已创例,并随之沿袭。因此,时至唐代铸行开元钱时期,也可见此等大钱,谱载的唐开元通宝开炉大钱,以及我先前已经展示过的特大开元通宝板型钱等。
因此,至史思明时期铸顺天钱,在常制之外,另镇库或者开炉大钱,便不仅仅是一种可能,而且应该是有铸。这当中,无非是超制大钱较之流用钱铸量大大少之,遗存概率更小。其是否有品遗存下来,取决于后世是否有发现,什么时期发现而已。同时,在发现之后,认真辨识其诸般特征,若过五关斩六将,便为真功夫,就由不得主观认或不认了!这正如刘氏顺天元宝背千月大钱一样,其发现时间也不过在上世纪中叶。
依据实物和上述之论,此枚顺天元宝光背大钱,愚见以为当为正宫,实乃难得之奇品矣。究其硕大形制,当为什么性质?愚见以为,其乃在开炉大钱或镇库大钱二者之间矣。
加载中,请稍候......